早在今年年初,新疆兵团八十四团党委就掷地有声地承诺:今年起,为防止棉花流失而设在团场各路口多年的关卡将坚决撤去。目前,离棉花采摘、交售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撤卡成为全团上下最关心的问题。职工对撤卡究竟怎么看?职工能否按照产品订单合同要求把棉花全部交售给团场?8月31日,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访了一些职工。
“撤不撤卡,我都会把棉花卖给团场。”在八十四团十连棉田里,职工雷江华说。“不过说真的,撤了卡,等于推平了我们职工心里的一道沟。”
“每年秋天,每到棉花收购季节,连队通外的路口几乎都设有路卡,有专人执勤,像看犯人一样看着我们,让人心里堵得慌。”
“大家心里都清楚,设卡的关键原因就是产品价格,团场的比地方上的要低,职工种地辛苦一年,不就指望有个好的收成吗,所以尽管‘封锁’如此‘严密’,还是有个别职工偷越‘封锁线’,把棉花销往地方上的加工收购点。”
“今年就不用愁了,年初与团里签订了农产品订单收购合同,按照团场1号文件,收购价格和市场接轨了,谁还费劲去倒棉花?所以即使是设了卡,也是摆设。”
和雷江华抱有一样想法的职工很多很多。该团九连职工王西成,和妻子一起全费自理承包了110亩棉花。他家的棉田紧挨着某乡村的棉田。
“我这的条件可是得天独厚,人不出地就能把棉花甩过去,就是有人在边上看着也不行,你总得眨眼吧。”王西成爽朗地笑着说。“但这么多年来,我从未想过要把棉花卖到地方上去。”
王西成的心里始终装着团场自有他的一番道理。去年4月28日开始,持续一个星期的降温降雨天气使王西成的110亩棉花全部被冻死,正当大家六神无主的时候,团长、政委来了,生产技术服务中心的科技人员来了……与职工们一道抗灾自救。团场还承担起翻播所需的薄膜、种子和机力费等生产成本,无偿把植物促长剂、调节剂等高效肥料发到受灾户的手中,很快生产得到了恢复。
“像这样的事情每年都有,而且也只有团场才能做到。”王西成说,“生产严重受阻时,依靠的是团场;棉花市场走俏时,也不能忘了团场这个‘家’”。
“你看,虽然现在种棉花基本上都是全费自理,但团场却没有不管不问,仍然在生产过程中为我们职工提供农资的集中采供、主要农作物的订单收购,提供水、电、植保、技术推广、农业保险理赔等方面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团场就是我们永久的家”,王西成一直信奉这个理。他深深地明白,作为兵团职工明显优于地方农民。因为,农村不办社会,农民享受不到二次分配,没有退休养老待遇,没有医疗保险,不享有危旧住房改造资金补贴……这些,只有兵团的职工才能享有。(孔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