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7日,福建省农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在莆田市隆重召开。这次年会围绕“科技创新、节能环保与现代农业”这个主题,旨在通过学术交流,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会上,与会代表交流了茶叶生产技术、虫害防治、产业发展等研究课题。期间,就福建名优茶发展的话题,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农学会会长、省农业厅原厅长、教授级高级农经师吴建华先生。
记者:农业是基础产业,茶叶是农业的重要产品。从福建的情况看,您认为茶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
吴建华:福建是中国产茶第一大省。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就在《种子瞻煎茶》中写道:“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对闽茶给予了极高赞誉。近年来,福建茶叶产量、良种数量、良种普及率都是全国第一,茶树品种也名列前茅,茶叶出口已成为福建省创汇的重要来源,并且稳居全国第二位。可以说,茶叶是福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福建农民创收的重要渠道。
记者:经过多年发展,福建已产生了铁观音、大红袍等知名茶叶品牌,发展势头强劲。您怎么看福建名优茶的发展现状?
吴建华:目前,我国茶产业已进入一个繁荣时期,茶经济、茶科研、茶文化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大的机遇同时也是大的挑战。这几年,我国茶叶市场可以说是烽烟四起,各产茶大省磨刀霍霍、奇招迭出,茶叶市场炒作此起彼伏。
福建茶叶发展虽然保持领先地位,涌现了像铁观音、大红袍这样的一批名优茶,白茶、红茶、花茶等名茶也不少,但是并没有真正打响的品牌;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生产格局分散,龙头企业少,无法与国际上的大企业抗衡;大众化产品很缺乏,不少企业争相生产高端产品,动辄一斤几千元、上万元;加工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影响了茶叶质量;部分产品农残偏高。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心存忧患。
记者:福建名优茶要继续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对此,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吴建华:福建名优茶要保持优势,长足发展,我个人认为要实现“六个化”。
一是实现品牌化。品牌是企业的核心,是产品质量和品位的标志。没有形成品牌的企业,要发挥地区优势,从品质、规模、安全等方面下工夫;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名茶企业,应该从品牌多样化、市场细分、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入手,巩固提高,扩大影响,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二是实现规模化。规模是企业扩张的基础,是企业实力的体现。政府应加强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开发茶叶交易市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或者采取强强结盟的做法,组成跨省乃至跨国集团。
三是实现科技化。科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理念、工艺、设备、技术、品种“五个创新”,提高名优茶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方面,安溪作出了表率,他们引进台湾的先进加工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益,使每年茶农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
四是实现外向化。2006年福建名优茶出口创汇4850万元,居全国第二,但与茶叶营销总值170亿元相比,只占1/40,几乎是微不足道。这说明,福建名优茶外销空间仍然很大。英国“立顿”红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福建只有打造出品牌,才能推动闽茶走向世界。
五是实现精细化。精细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企业必须实现的目标。首先,茶园要精细管理,改造老茶园,选用优良茶树品种,采用喷灌等技术。其次,茶叶加工要精细,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新产品,创造新的增长点。第三,茶叶包装要精细而不浪费,在包装的设计、装潢、材料、造型等方面精心研究,体现人文理念、人文关怀、人文色彩。但不要过度包装,华而不实。
六是实现安全化。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茶类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制定、颁布、实施省级标准和行业标准,使茶叶达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要求。同时,要加强茶叶质量监测,从产地源头、加工到销售,开展全程监控。另外,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