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贵州凤冈永安镇田坝村农民孙德军一家都在茶园里忙碌着,一家三口乐滋滋地采摘着秋茶。据孙德军介绍,现在他家一天还能挣上150元,今年他家的9亩茶园总收入已达到5万元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30%。像孙德军一样,在大灾之年,凤冈县近万户茶农今年茶叶销售收入与去年相比都有明显增长。
为改变凤冈茶叶生产一直处于无知名品牌、无过硬质量、无高效收益的“三无”状况。凤冈县委、县政府根据农民茶叶收入逐年降低,茶叶资源浪费严重,积极寻求发展出路,努力实现茶叶产业化。采取“猪—沼—茶”模式,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兴县的主打产业来抓,通过一系列茶产业建设的奖励扶助政策,有效聚合社会资本,发展有机茶园。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按每亩150元的标准对农民实行以奖代补,先后改造老茶园5000多亩,从而初步形成了“基地+农户+茶厂”的产业链。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3.5万亩,其中被国家环保总局“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8728.5亩,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由于该地生产的有机茶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和硒,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凤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称号。近年来,凤冈生产的“雀舌报春”、“明前翠芽”、“人生绿锌硒翠芽”茶叶品牌先后在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两个金奖和一个特别金奖。
2007年,为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凤冈县委、政府出台50项优惠政策,五年内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资金,从茶树茶苗的培植、新茶园及基地配套设施的建设、市场的建设与开发、品牌开发与经营、文化推介与人才开发等方面大力扶持。新政策的出台,有效吸引了各界人士入驻凤冈投资建园,去年度全县共有127家外地客商投资建园21621亩,占总面积40.3%。
由知识型农民陈世友创办的龙江有机茶厂,加工的浪竹牌系列茶叶,借文化扬名,靠品质取胜,成为远近闻名的加工大户,每年坐在家中销售茶叶近5万斤,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地。附近500多农户为龙江茶厂供应鲜叶,靠卖茶青致富。以生产“绿宝石”茶产品为主的春秋茶业公司,在研究推广茶产品开发经营中,以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研制而成的“绿宝石”产品,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开创了大宗茶青做名优茶之先河,提升茶园亩产值,增加了茶农收入。
茶农周在信这样算了一笔账:“一芽二、三叶的茶青一天一个人可以采30斤左右,数量上称得来,价格也不错,一亩茶园比原来多收千把元不成问题。”春秋公司记账的生产管理员熊治勇介绍说,从今年4月下旬开机生产以来,当地数百茶农平均每天向公司交售的茶青量平均在2000公斤左右,最多的一天达到了4000多公斤,目前已向茶农支付茶青款30多万元,带富了一方百姓。同时,“绿宝石”、“春江花月夜”等茶叶产品相继进入10多个中直机关和全国300多家星级宾馆。
今年元月,凤冈县遭受了50年一遇的寒冷冰冻雪灾,导致全县10多万亩茶园不同程度受损,茶园今年的开采时间推迟了15天,茶叶受灾损失达25%左右,导致茶叶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灾情发生后,县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把茶叶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确保灾后农民减产不减收。县政府成立了茶叶生产灾后复建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茶叶生产的领导、协调和复建工作,县政府从政策上、资金上积极为茶农服务,为茶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聘请了茶叶专家牟小秋、陈宗懋教授为茶叶产业顾问,聘请了37名乡土人才深入田间地头,从茶园培管、剪技修叶和采摘鲜叶等各个环节手把手的进行技术指导,真正做到高质量管理茶园,高水平采摘茶叶,高标准制作茶叶,在夏秋茶上下功夫,夺取茶叶丰收增产。仙人岭茶叶加工厂经理孙德礼介绍说,去年的春茶茶青价格每斤平均在40元左右,今年达到50元,最高时卖到了62元每斤,成品茶交易去年每斤320元左右,今年卖到了480元以上。尽管受冰冻雨天气的影响,但由于茶叶价格上升,名优茶产量增加,所以全县的茶叶呈减产不减收态势。
截止8月底,全县茶叶总产量达2400吨,同比增长37.1%;综合总产值为1.1亿元,同比增长54.3%。新建茶叶加工企业3家,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达到90余家,其中茶叶年加工生产能力200吨以上企业11家,有机茶加工厂5家。已建成茶叶省级龙头企业1家,通过QS认证3家,有机茶认证4家,贴牌生产有机茶企业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