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9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企农僵持 盼政策救市

宋菁

  正在逐步上市的新棉花,收购隐现僵持迹象。 

  山东棉麻公司副总经理张共伟9月16日表示,棉农与棉商对收购价格的不同预期,可能将新棉大规模收购期略微延迟。“往年同期,新棉已经陆续上市,而现在市场却还处在零星收购状态。” 

  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上涨,将棉农的种植成本推高约20%,不少棉农将3元/斤定为一级籽棉的收购底线。 

  然而,下游纺织业的不景气使得2007/2008年度的棉花严重滞销,棉商们能够接受的价格是2.6—2.8元/斤,“超过3元/斤,流通企业预计会停止收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刚刚召开的新棉收购形势分析会上,参会棉商如是表示。 

  再现博弈 

  余勇已经做好囤棉的准备。 

  这个湖南常德小农场主,经营着3个小农场,棉花种植面积在200多亩。辛劳了一年,农场刚刚采摘下来的棉花,市场报价却远低于余勇的预期。 

  考虑到化肥的涨价,他本来满心希望一级籽棉的收购价至少能和去年持平,均价能达到3.2元/斤,然而加工厂开秤的报价却仅为2.65元/斤。 

  “先囤囤再说,过一段时间也许价格能上去。”余勇说,眼见新棉开局不利,他已经开始调整心理预期,“至少要卖个2.8元/斤,不然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这一现象并非个案。 

  农发行刚刚召开的2008棉花年度新棉收购形势分析会上,棉农认为籽棉收购价格在3.4—3.5元/斤较为合适,可以接受的最低价格为3.2元/斤,而去年籽棉收购均价为3元/斤。 

  参会的棉商则表示,考虑到纺织行业的承受能力,今年比较理想的籽棉收购价格是2.6—2.8元/斤,“2.8—3.0元/斤会谨慎收购,超过3元/斤流通企业基本上就会停止收购”。 

  张共伟说,相较往年,山东地区的新棉收购也明显清淡,“收不起来,说明市场还在博弈”。实际上,棉商和棉农几乎每年都会因价格预期不同出现收购僵持。“只是,往年两个价格的差距不会这么大。” 

  价差的形成源于种植成本的上扬和下游纺织企业的不景气。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岷表示,该机构近期在新疆走访了20多家农户,发现仅化肥一项,成本就上涨了50%—70%,考虑到柴油等其他农资价格上涨,“成本上涨幅度在20%上下,一亩地成本就增加了100—200元”。 

  第一纺织网分析师陈晓燕测算发现,当收购价在3.5元/斤时,棉农收益能与去年持平,而当收购价在3元/斤时,棉农的利润已经大幅收窄,“价格再低,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2007年,全国籽棉的收购均价为3.03元/斤。 

  然而,棉商对这一报价并不买账。

  下游纺织企业的不景气,使得用棉需求并不旺盛。杜岷走访的部分棉纺企业开工率都仅有50%。中国棉花信息网的调研亦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仍有棉花商业库存69万吨,而在往年同期,棉花商业库存早已消耗殆尽。

  相伴随的还有棉价持续走低,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已从6月末的13863元/吨下跌至目前的13203元/吨,市场预期棉价近期可能跌破13000元/吨的关口。 

  政策预期强烈 

  市场并不认为棉商棉农的僵持会持续太久。 

  张共伟表示,预计9月底10月初新棉的收购价会趋于明朗,大规模的收购也将启动。 

  新疆巴州供销社一未透露姓名的人士16日也表示,考虑到仓储成本和棉价下行的风险,棉农的囤棉期相对有限,预计10月将迎来新棉上市高峰。 

  他也表示,除却棉农惜售,农发行贷款资金尚未到位也是大收购未启动的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农发行会在9月底划定棉花收购指导价以及警戒价,收购贷款也会陆续发放,一旦企业的收购价超过警戒价,农发行将拒绝为其提供收购贷款。 

  而两条红线,一般要待9月底农业部、发改委等八部委的新年度棉花形势分析会确定基调后,方会出台。农发行贷款支持的棉花收购量占全国棉花收购总量的58%。 

  棉农的困境可能刺激政府年内出手调控。 

  陈晓燕预计,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可能设立棉花的最低保护价,以保障棉农利益;二是针对棉花的滞销,增加对上游棉农以及下游棉纺企业的补贴;三是可能在2008/2009棉花年度再度启动新一轮收储。 

  杜岷认为,鉴于目前棉农处境,决策层应该尽快出台最低保护价措施。根据生产成本等确定最低收购价,当市场价格高于这一价格标准时,棉农可以自由出售,一旦市场价格低于这一标准时,政府负责按照保护价收购棉花。她认为,政策出台的最合适时机就是今年。之前由于国内棉花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状态,棉价的高位使得制定棉花最低保护价政策的呼声一直未能引起决策层的足够重视。 

  市场盛传已久的棉农补贴也在酝酿中。据悉,发改委、工业信息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正在商讨利好政策就包括棉农补贴,“包括适量的棉农直补以及农资综合补贴”。 

  不过对流通企业以及棉纺企业补贴的可能性并不大。陈晓燕说,从目前政策定调上分析,政府对流通企业是“有保有压”,大的资质企业可能受到政策倾斜;而纺织企业更多通过税收调节予以扶持。 

  新一轮的收储也在市场预料之内。8月底,政府原本预计分两期启动总计30万吨的2007/2008年度棉花收储,然而实际收储量仅为8万余吨。按此估计,2008/2009年度的棉花收储应该在20万吨之上。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