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鲁锦文化重现生机

邢兆远

  “旋风子转,落子缠,姑娘媳妇两边站,织布就像坐花船……”这首流传在鲁西南地区的民谣,形象地再现了人们织“老土布”时的欢快场景与鲁锦的绚丽多姿。近日,登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鲁锦织造技艺”又迎来春天,人们正在积极筹建“原生态民间织锦文化保护村”,“鲁锦博物馆”也开始对鲁锦进行保护性研究与深度开发。

  鲁锦诞生在鲁西南一带,民间俗称“老土布”、“老粗布”,也称其为“花格子布”。因色彩绚丽,美丽如锦,后被定名为“鲁锦”。在春秋时期,鲁锦工艺就已经相当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西南地区广植桑麻,桑麻纺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人们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揉进棉纺织工艺,织成棉布,就是现在所说的“鲁锦”。 

  织造鲁锦,全部采用手工工艺,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共72道工序。在悠久的岁月里,鲁锦形成繁多的图案,不同的纹样有着不同的寓意,并冠有许多美妙名字。例如“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挤眼”等。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发展,鲁锦艺术逐渐衰落,木制织布工具多已被弃置,2000种图案目前尚存二三十种,手艺传承人越来越少。

  近年来,鲁西南地区的有关部门对鲁锦制订了保护措施和保护规划,专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收集织锦纹样900余种。摸清了织锦图样、工艺流程、操作技巧和艺人情况,建立起资料库,确定建设“原生态民间织锦文化保护村”。由7名年轻人筹集资金建起的“中国鲁锦博物馆”,把传统生产方式和民俗风情完整保留下来。

  在现代社会崇尚环保和回归自然的潮流中,人们又喜欢起手工织的床单、被面、褥子等,认为手工制作的土布冬暖夏凉,用起来舒服。因此鲁锦所具备的纯手工制作和纯棉质地的特点受到群众的喜爱。在国际手工艺品博览会上,鲁锦受到青睐,送展的产品被抢购一空。对鲁锦进行市场开发前景看好,当地成立了专门开发机构,与艺术院校和科研单位联手,对鲁锦文化进行保护性研究与整理,加强了对鲁锦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喜字锦”、“孔雀屏”、“荷花被”……又将绽放异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