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在咸阳茶馆听秦腔

赵西岳

  今年初秋,应陕西咸阳文友之邀,畅游了享有“中国第一帝都”之誉的古城咸阳。游毕,文友说:“今晚请你到茶馆享受一下秦腔的韵味如何?”对于茶馆,我是情有独钟的,对于秦腔,更是向往。不仅那是我第一故乡特有的印记,而且贾平凹写的小说《秦腔》,也早早感染了我。可以说,到茶馆喝杯清茶听听久违的秦腔,是我心中的乐事啊!

  晚饭后,文友约了三位诗友,我们五人一同“打的”前往博物馆附近的秦腔茶苑。车上,文友对我说,来咸阳听秦腔,最方便的是到茶馆去。虽说咸阳市区有两三家秦腔剧团,但偶尔来咸阳游玩的游客,不一定能赶上剧团的演出,再者,到茶馆、茶苑去听秦腔,能体会到秦腔的另类唱法,享受到在剧院所享受不到的那种特色。我正津津有味地听着,车子在兜了几个弯后,在一家关中茶苑门前停下。我一下车,只见门额上方的彩灯亮着,茶苑的大门却半开半掩。我正犯疑,友人一声:“秦老板!来客啦!”随后,传出响亮的应答,茶苑大门唰一声敞开了。进到迎面的茶室一看,原来秦老板正与几个伙计打麻将。待我们进来时,才急忙拾掇,点亮了顶灯。小伙计麻利地端上瓜子、水果,泡好的一壶香茶也逐一给我们斟上。至此,我更加纳闷:怎么一个关中茶苑就我们这一拨子人,谁给我们吼秦腔呢?

  这时,只见秦老板掏出手机,娴熟地拨了几个号,只听老板说:“有客人,来上七八个吧!”听此,才知道这是老板临时调演员呢。

  就在我们等演员的间隙,文友给我介绍说,我们咸阳的茶馆茶苑,不像别的地方有人没人都开张唱戏,那就赚不上钱了。这儿是客人到,演员随叫随到。演员和茶馆老板都配合默契,也有各自的规矩。我接着问道:“来的演员只为我们几个人唱,是不是有点浪费才艺呢?”老板神秘一笑,说:“我们这里的规矩是,听唱的客人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算钱的方式。客人可以叫上十个八个演员来,叫一个人唱或几个人唱,客人喜欢听哪一位,就给‘搭红’(即把一条红丝带搭在那个演员的名号下面,每搭一条20元)、插花(一束鲜花为30元)、送花篮(一个花篮为50元),这样一场一个多小时的专场秦腔唱下来,便会有为数不少的收入。最后,由演员和茶馆按商定好的份额分红,就达到双赢互惠的目的了。”

  谈说间,忽听到一阵汽车的喇叭声,三男五女八个演员便呼啦啦鱼贯而来。老板见状,把身边的布帘一拉,隔间便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演艺厅,霎时,小舞台的照明灯也雪亮了。老板把我们请到舞台前面的一排沙发客席上。我和文友刚坐定,那些无拘无束的演员便拥到我们面前,一番交流过后,咸阳文友说:“他们这样做,一是拉感情套近乎,为他们演出时的搭红打基础,二是和客人先有点接近,这样在唱的时候,便于增加互动的气氛,显得轻松自如。”

  几分钟过后,演出就开始了。我一看乐队的几个人,全是茶馆的主雇。秦老板执打边鼓,锣、钹还一把抓,其余的高胡、秦琴、梆手、唢呐全由茶馆的伙伴担当。文友让我点几段爱听的段子,我便按谱点了张予的《苏三起解》、张兰泰的《打銮驾》,彩腔《野猪林》、《秦香莲》等几段。因为这种演出是在小茶馆里,按规矩演员不上妆、不走场,本色本装、单段纯角谓之素唱。演出开始,一位男演员先来一段彩腔《野猪林》,那高亢、豪放、刚健、有力的唱腔,吼出来真让人心潮澎湃物我两忘,越听越是味,让我不住拍手叫绝。那几个女演员也各自使出浑身解数,把秦腔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当唱《秦香莲》选段时,那深沉哀婉的凄楚,让人心动,不禁产生共鸣。

  因我出生在陕西,父母有听秦腔的嗜好,也给我一些遗传。久别出生地,听听我生命元素中那原有的秦腔乡音,也算是我晚年生活中的一件幸事啊!听足听够了,我们和演员老板作别。尔后我问文友今晚的包场花了多少钱?文友伸出五个指头,还说:“花钱是小事,你老兄是故地重游,感受一下在咸阳茶馆听到的另类秦腔,想必不虚此行吧!”我在默然中,又陶醉在咸阳茶馆秦腔的素唱里了!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