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东南方向207国道北侧,是偃师市缑氏镇的凤凰山,山下的陈河村就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的故里。陈河村往南4公里处有座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玄奘寺,隋大业年间,幼年玄奘曾多次到此聆听佛法,后人为纪念玄奘坚毅卓绝的精神,曾改此寺为“兴善寺”、“唐僧寺”。寺庙周围都是望不到尽头的葡萄园,今年葡萄成熟期间前来订货的客商络绎不绝,常有拉葡萄的汽车直接开到地头。和种葡萄的老乡聊天时,他们都对今年葡萄的价格和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筹划着来年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管理。他们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当地葡萄产业的带头人,唐僧寺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郭向民。
丰收时节葡萄香
郭向民除了是唐僧寺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外,还是缑氏镇供销合作社主任。从1985年到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郭向民已经在供销社战线上工作了20多年。年过半百的郭向民个子中等,得益于常年在葡萄园的劳作,他显得精神矍铄。据熟悉他的人们介绍,老郭搞葡萄后,一年四季不分寒暑,只要天气适合,他总是在葡萄园里修剪葡萄,甚至过春节时也是如此。郭向民告诉记者,如果每天不到葡萄园里转转,自己就会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
初次见到郭向民,感觉他是个性格内敛的人,不喜欢多说话,但是一提到葡萄和葡萄专业合作社,又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郭向民说,由于今年葡萄生产和市场情况都不错,当地葡萄种植户的普遍收入都不错。说到高兴处,他还讲到了一件趣事:前两年,江西南昌的一位客商一直从唐僧寺葡萄专业合作社收购葡萄,由于他们的葡萄品质好,深受南昌市场消费者的欢迎,该客商也收益颇丰。与该客商同在一个市场经销葡萄的另外几个客商也想前来订货,但因为别人不愿透露详情,一直不能如愿。在今年收购期间,那几个客商专门雇车从南昌一路“跟踪”至缑氏镇,终于找到了唐僧寺葡萄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社员林少通觉得今年葡萄的销路格外好,自己园子里70%的葡萄都是广东客商直接从地头就开车拉走了。他说,几年前一亩葡萄卖3000元,今年一亩葡萄能卖到6000多元。加入合作社后,统一施肥用药、修剪管理保证了葡萄的品质,尤其今年部分套袋的葡萄果面光泽度好,葡萄套袋的防护也使由于鸟啄食造成的损失减少,因此葡萄产量质量都大幅提高。在高兴的同时他也略有点遗憾,接受合作社统一的套袋技术指导后,自己还是有点保守,没再多给自己的葡萄套点袋,想着来年一定要加大套袋的面积。
同时兼任唐僧寺村支部书记的郭向民说,目前该村近七成的群众都种植葡萄,葡萄种植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9%,葡萄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撑产业。成立唐僧寺葡萄专业合作社以来,入社社员1200人,带动农户近3000户。2008年合作社葡萄销售1500万元,帮助果农增收500多万元。
葡萄香自苦寒来
郭向民来缑氏镇供销社工作的时候,该供销社效益是偃师市16个基层供销社倒数第一,亏损300多万。那时也是当地葡萄产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但是由于市场价格的低迷,两年内当地葡萄种植面积减产一半,很多人将葡萄从地里刨掉改种其它作物。熟悉葡萄种植技术的郭向民经过分析认为,造成葡萄价格低迷的原因主要是肥料农药质量不过关,管理技术不行。如果把生产管理好,再把品质搞上去,完全可以把葡萄产业发展好。同时通过葡萄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扭转供销社亏损的局面,开拓好的工作局面。
于是凭借着个人的诚信,郭向民一家家劝说大家不要砍掉葡萄,只要把质量提高了,就能卖上好价钱。2001年,唐僧寺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成立之初合作社就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服务,合作社聘请了两位高级农艺师为技术顾问,同时与河南省内外的科研单位和高校密切联系,定期对果农进行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每个月的26日确定为合作社例会时间,集中培训社员。农忙时间,每10天一次学习,统一指导生产。合作社还 统一提供物资供应服务,每年及时对土地进行测土施肥,每年从厂家组织化肥、农药等农资,按低于市场2%-5%的价格供应社员,优良种苗则低于市场10%的价格供应社员。
在重视技术服务、物资供应的同时,合作社还提供其他环节的相关服务。葡萄种植关键时期,合作社及时为社员提供担保,并根据社员种植情况,筹集资金按比例发放给社员。此外,还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葡萄交易市场,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和付款结算,为社员和客商交易带来了方便。合作社还及时在网上发布消息,联系客商,建立购销渠道,确保销路通畅快捷。
郭向民带领当地群众坚定不移搞合作社生产,力抓葡萄产业,走出了一条兴村富民的致富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2006年7月15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合作社,了解生产情况。郭向民向总理作了汇报,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总理的肯定。2007年该合作社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示范专业合作社”。
郭向民说,这些年,合作社克服了不少困难,但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目前缑氏镇供销社在偃师市供销社系统排名第一,固定资产达几百万元。
葡萄香愈浓
今年合作社葡萄效益不错,但郭向民还是觉得合作社的步子迈得小了点、慢了点。最近,他正在组织部分社员准备赴河北邢台葡萄产业园区取经,进一步借鉴学习规模产业化发展的经验。缑氏镇属于冰雹的多发区,尽管最近几年按照郭向民的话是“沾了老天爷的光”没下冰雹,但他还是下定决心今年必须把葡萄防冰雹网买回来。
2003年至2008年,合作社一共投资兴建了7个20吨储存量的葡萄保鲜恒温冷库。随着市场的发展,葡萄产量的提高,郭向民想再建几个冷库。为了提高葡萄的附加值,增加社员的收入,郭向民想把琢磨了好久的小型葡萄酒厂年底上马。他说,虽然自己年龄大了,也快退休了,但还是想在退休前尽量多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