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们一路同行
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十年媒体报告1998—2008
本刊编辑部

  200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是全面改变中国世界形象的三十年,这是让亿万中国人物质与精神开始富有的三十年。就在这不同寻常的2008年,中国农资行业迎来了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十周年,一个值得所有中国农资人铭记并庆祝的光荣时刻。

  1998年11月,当农资行业冰河解冻的那一刻,我们期待着这个行业能够在改革的洪流中获得新生与繁荣,在十年的风雨岁月中,中国农资人沉着适应、大胆创新、锐意前行,用诚信、用责任、用对于农资行业执着的深情,在中国大地上留下奋斗的足迹。

  1998年6月,《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在改革前夕应运而生。十年人和事,十年得与失,我们在一张张新闻纸铺起的舞台上记录下行业的悲壮与辉煌。改革十年,我们一路同行。作为中国农资行业成长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大潮在农资行业激起的壮美浪花。

  十年,中国农资行业在改革中傲然崛起,十年,中国农资人沿着历史的足迹向未来追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打开这部中国农资行业的历史画卷。

♦ 历  程

  开 篇:39号文件

  1998年11月19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8〉39号)。

  这份被称为“39号文件”的改革通知,在随后的十年里对化肥行业乃至整个农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农资行业变革的十年里,从化肥生产企业到省级农资流通企业,再到基层经销商,都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

  “39号文件”的主要精神是打破原有的供销社系统对于化肥的统购统销,形成以生产企业、供销社系统和农业“三站”共同组成的农资流通新格局,业内称此为“三驾马车”。这次流通体制的改革,对于农资行业生活在计划经济温水中的人们来说,只有变革,没有退路。

  1998年6月26日,作为农资行业第一份专业媒体, 《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创刊,在后来的10年中,《农资专刊》成长为广受业内认可的代言人。

  

  黎 明:烽火漫天

  1997年,甚至更早,在这场改革来临之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农资行业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激烈的“内部斗争”,有些地方的矛盾甚至已经激化。

  1998年前后,农资行业硝烟四起。辽河化肥厂与辽宁省农资公司从合作伙伴走向竞争对手,昔日玉帛化为干戈;银川化肥厂因为“亏本大甩卖”与贺兰县政府发生对峙,在贺兰山下掀起轩然大波;青海省海东地区八个县农资公司脱离省公司,一场“独立”运动打破了原来的“鱼水关系”……农资行业内部矛盾的大面积爆发加快了行业改革的步伐,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1998年7月,就在行业改革山雨欲来的当口,由本报召集的“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政策与发展研讨会” 在北京举行,会议现场气氛热烈。有人在会上呼吁:行业改革必须要走厂商联合的道路。

  1999年6月,湖北省公安县农资公司因资不抵债,宣布破产,成为中国农资行业第一家破产的县市级农资公司。这一事件成为农资行业破产悲剧的序幕,随后一些地市级农资公司,甚至省级农资公司先后在改革的洪流中退出大众视野。

  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在公开场合上大声疾呼:供销社农资公司要背水一战。

  行业改革在漫天烽火中进入不破不立的转折时代。

  

  涅 槃:体制决定命运

  在十年改革中,体制改革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本质性改革,体制改革的巨大力量最终推动了农资流通企业的涅磐重生。在农资系统尤其是供销社农资系统,从省级农资公司到地市级农资公司,乃至县级农资公司“一系列创造性的体制改革探索”,为农资流通企业的稳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98年12月,广东一位基层农资经销商郑楚东在媒体上呼吁:改革要从体制开刀。这是来自农资行业深处的一声呐喊,这也传达出农资行业体制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改革十年来,黑龙江省供销社农资系统抓住地域优势,展开了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大胆实践,逐渐形成了“立足龙江,巩固东北,辐射全国”的稳健格局,实现了省社下属的两家农资公司比翼齐飞,在中国农资行业探索出一种广受关注的“两丰模式”。倍丰集团在黑龙江省内精耕细作,庆丰集团在东三省稳健拓展。倍丰至今已形成了遍布全省的营销网络,在黑龙江省市场占有率达到60%左右,庆丰公司以及其骨干经销商在东三省市场份额已经占到40%以上。两家兄弟企业各具优势,而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供销社农资系统在行业中的主渠道地位。

  体制的改变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活力,只有体制不断改革创新,企业发展的方向才会更加明确,企业内在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山东农资、湖北农资、江苏苏农、安徽辉隆、四川农资,在开放办社的指导思想下,供销社农资系统进行了一场体制变革。

  体制决定命运,在体制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农资流通企业获得了新生。

  

  进 军:农资连锁

  十年改革,中国农资行业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经营发展模式,就是农资连锁。

  2000年,北京金色谷公司依托中华合作时报的媒体平台,提出了在农村建立以农资销售为主的连锁经营店的构想,开启农资连锁先河;其后,中农集团开始了将供销社网点“升级”为农资小超市的改革实践;“非典”期间,中化化肥在山东苍山县大炉乡的第一家化肥专营店开张,宣告中国农资生产的“龙头老大”也瞄准了连锁经营。

  农资连锁经营既满足了政府部门规范农资市场的迫切需求,又满足了优势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做规范的愿景。自金色谷开始,从中农到中化,再到倍丰、苏农、辉隆、九禾、惠多利、邦力达,以及福建浩伦、陕西亨通等,各种力量排山倒海,一起汇成了农资连锁的大合唱。滥觞于农资小店的连锁经营,如今已彻底改变了中国农资经营的面貌,还必将推动这场改革走向更加深入、更加彻底。

  农资连锁在中国才走过短短10年的历程,我们不能忘记“德农” 连锁轰然倒地的巨大震动与行业悲情;我们不能忽视农资连锁本身亟待完善的诸多因素。

  农资连锁是农资零售业的一个革命性方向,农资连锁必将成为农资零售的主渠道。事实证明,农资连锁已经成为农资流通崛起的重要载体,经历了十年的开拓求索,中国农资人正在向农资连锁的更高境界大踏步进军。

  

  融 合:入  世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开放化肥批发零售市场,这是继2004年中国的农药和农膜市场分销对外商投资企业开放后的再一次开放。被许多人称之为狼的新生力量终于来了。

  同年10月24日,商务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国对外开放化肥市场的机遇与挑战高层研讨会”,在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明确指出:履行承诺,扩大开放。而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常务副主任周声涛更是亮明观点:我们不怕竞争,我们欢迎竞争。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国际资本在汹涌大潮的裹挟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农资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国际舞台,内外资企业在资本、技术、营销等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其他领域内外资融合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外资进入将会更快地推动中国农资产业的整合,进而提高农资行业的整体水平,让大家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农资入世将近两年,我们并没有看见“洪水猛兽”,而美盛、运安、瑞士金健等一批老牌外资的稳健运作却给中国企业带来不少成功经验。

  以开放的怀抱,以学习的心态迎接所有新生力量的到来,这是每一个自信的中国农资人应有的心态。


♦ 亮  点

  亮 点1:中流砥柱

  盘点十年,中国农资亮点频现。在中农、中化领跑行业的大背景下,一批省级农资流通企业以及一批区域农资企业逐渐成长为行业的中流砥柱,从而成为十年改革的重要亮点。

  浙江农资集团是改革十年成功的一个范本。1996年,四十出头的郑军进入浙江农资集团,迎接他的是企业改革的压力。在经历了激烈的大讨论之后,浙农的一系列改革逐渐推开。在推进企业改制时,公司先在非化肥部门进行员工持股创业试点,把业务部改为员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员工在企业体制内创业。到2003年,通过六年的努力,集团各经营部门和外地分子公司相继改制,形成了18个由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浙农的多元化发展也是企业改革的重要亮点。公司先后进入的行业包括塑料、汽车、外贸、房地产、再生、医药、石油、煤炭、家电、粮油等众多领域。在逐步熟悉的基础上,公司先后选定了五大主业板块和一个适度发展行业。

  从“部门试验田”到集团整体改制,从员工创业到多元化崛起,浙农集团的企业改革之路为许多农资企业提供了经验也带来了希望。

  在胶东半岛, “烟台农资圈”的集体崛起,“烟台农资现象”的形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产业的精神,一座城市的灵魂。烟农、五洲丰、众德、丰农……“森林效应”让烟台所有的农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烟台农资企业枝叶相连,携手并肩,共生共荣,实现了区域农资的集体崛起。

  

  亮 点2:化肥淡储

  在市场化不断加深的改革路上,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也相伴而行。诚然,一些政策因为与市场规律的不完全适应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是大多政策还是得到了行业与市场的认可。化肥淡储政策就是诸多产业政策中的一大亮点。

  自从2004年国家化肥淡储建立以来,储备量逐年加大,储备政策逐年完善,同时,在国家淡储的推动下,各地的省级以及地区化肥淡储也逐年加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淡储政策对于我国化肥市场供应以及化肥价格起到了良好的调控作用。

  在近几年化肥淡储过程中,各承储企业积极参与,履行责任,顺利完成淡储任务,有力保障了各地农业生产。作为农资流通主渠道,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承担了化肥淡储的重要角色。

  

  亮 点3:大整合

  改革所产生巨大的能量让农资行业发生深层巨变,从生产到流通,从流通到生产,一场大整合悄然发生。

  从中农、中化、中海油到云天化、宜化,再到浙农、浩沦,不同重量级的企业都在因为同一个产业链的目标开始扩张整合。事实证明,农资产业的最终强大需要一场大整合来形成新的秩序。

  十年成长过程中,中农集团与中化集团的崛起值得关注。中农集团作为供销社系统企业,在十年改革发展中担当了农资流通主渠道的重要角色,企业遍布全国的网络支撑起了其逐年攀升的经营量,近年来与一些省级流通企业的战略合作更为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资源上适度介入也为其长远发展建立有力保障。十年时间,中化化肥从一个几十人的团队发展到上千人,近年来,“中化扩张”为其控制化肥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化化肥在香港上市更是为企业发展融资带来机遇,同时,中化流通网络建设脚步正在加快,从资源到资本再到网络,中化的产业链战略全面推进,这为中化的稳健成长铺平道路。

  在产业大整合的潮流中,中农中化成为十年行业改革的最大赢家,两家龙头企业各展所长的发展思路不仅推进了各自企业的成长,也为整个中国农资行业的全面崛起奠定根基。


♦ 收  获

  收 获1:生产:改天换地

  十年化肥流通改革是一场渠道的改革,而渠道的改革加速了上游生产源头的改天换地。

  盘点十年,我国农业生产用肥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而化肥生产每年以8%-9%的速度递增,基本与农业生产的需求保持同步,化肥市场在缺失了政府指令性计划后不但没有出现短缺,更没有发生“肥荒”,基本上实现了化肥市场供应的平稳发展。

  目前,我国化肥年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3,表观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5%,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从氮肥、磷肥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中国化肥工业关键的跨越期就在这改革的十年。

  贵州瓮福、安徽六国、中阿公司、湖北洋丰、鲁西化工、山西丰喜、盐湖钾肥等一批中国化肥产业的中坚力量迅速崛起,全面将产业改革发展推向纵深。

  与此同时,一批中小企业也在市场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准确定位,求新求变,用自身发展证实了作为行业一分子的重要意义。一些新兴肥料企业的诞生与崛起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以烟台五洲丰、成都玖源为代表的BB肥产业,以山东金正大为代表的缓控释肥产业……都已经进入了行业发展的新时期。

  生产繁荣的背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生产繁荣直接推动的就是农资流通的改革与成长。

  

  收 获2:流通:百花竞放

  十年改革是中国农资流通市场化加速形成的重要时期。十年来,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改天换地,以供销社农资企业为龙头的各种形式、各种体制的农资流通企业悄然崛起,农资流通行业显现出巨大的活力和生机,经营主体、经营渠道、经营模式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无论从产业纵向发展还是在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合上,农资流通产业都已是“百花竞放”。

  在农资流通的大舞台上,以四川农资、开元集团为主体的盆地效应,吉林省农资、湖北省农资、辽宁省农资的绝地反击,还有江苏苏农、新疆农资……在农资流通的大舞台上,供销社农资企业凭借自身的实力,终于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主渠道。目前,已经全面铺开的“新网工程”再次为供销社农资流通企业发展提速,在市场化大潮中,供销社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供销社农资流通企业崛起的同时,一些新兴力量的异军突起也成为十年化肥流通体制的最大亮点。“南有九禾,北有锦禾”,生产企业也开始在农资流通领域生根开花;四川开元、福建浩伦等社会资本的介入,也为农资行业增添了活力。

  在改革进程中,一批省级农资流通企业全面崛起,而遍及全国的区域农资流通企业以及星罗棋布的基层农资经销商,也从改革中不断学习和进步,在市场竞争中开拓出企业成长的新天地。

  十年流通巨变,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新格局、新气象,更为中国农资人带来新的希望。


♦ 结束语

  回望十年改革路,从化肥工业的全面崛起到农资流通的迅速成长,再到农资产业对于农业发展的巨大贡献,行业改革带来的活力与动力显而易见。改革给了中国农资人发展的“通行证”,同时,一些科学有效的配套政策也将改革思路进一步落实。行动永远大于理论,这十年改革,是农资行业从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十年,更是农资企业从实践向目标挺进的十年。

  十年改革只是行业成长漫长道路的一段,未来行业的成长依然期待新的改革。

  化肥行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国家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肥料产业集团。到2010年,争取达到20家大型企业集团控制全国50%化肥产量的集中度,并形成2~3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 “十一五” 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将培育10家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的大型农资流通经营企业,进一步提高农资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农资行业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与整合时代,这也将是一个新农资英雄诞生的时代。面向即将出发的未来,我们期待着更新更深更宏大的行业改革与中国改革大潮一起到来。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