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十月,正是各种农产品收获的季节,对于棉花来说,今年是个丰收年。然而这个丰收的年景从一开始就把棉企和棉农带入了买卖两难的境地。
“去年棉花平均收购价在每公斤6元左右,今年如果达不到6.3元,别说增收,就是保本都不可能。”今年上半年农资价格猛涨,让新疆乌苏市的棉农张玉平忧虑不已。但在9月中旬,农发行召开的收购形势分析会上,棉商们表示能够接受的价格是5.2—5.6元/公斤,“超过6元/公斤,流通企业预计会停止收购”,而棉农则将6元/公斤视为籽棉的销售底线。
买卖两难成普遍问题
目前,在新疆、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我国主产棉区,棉农存棉不卖、棉企观望不收的僵持局面已经成为这个丰收年景中的普遍现象。
江西九江市2008年棉花种植面积92.8万亩,预计总产在170万担左右,是进入21世纪以来植棉面积、总产最高的一年。尽管今年棉花丰收,但2008年新棉收购形势却是近几年较为严峻的一年。由于目前籽棉收购价仅2.6元/斤左右,与棉农期望的每斤3.5元/斤有很大差距,棉农惜售心态较重,部分产棉县基本没有成交量,而棉花收购、加工和棉纺企业因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劳动力紧缺等社会实际问题的影响,经营遇到很大压力,对于2008年的新棉价格,认为籽棉2.8元/斤可以接受,超过3元/斤成本难以消化,所以目前新棉收购价格的定位存在两难,高了纺织企业难以接受,低了棉农没有效益甚至亏本,棉农的期望和与棉花企业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差异,收、售双方都在观望,新棉大量收购、交易活跃尚待时日。
在新疆,棉花开秤一个多月来,农民惜售现象严重,新疆各主要棉区的收购工作严重受阻。尽管多数农民表示期望今年棉花收购价格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以冲抵农资涨价的影响,但由于国内仍有大量去年收购的棉花没有销售出去,要想让正遭遇销售困境的棉花经营企业提高收购价,希望极其渺茫。
而河北各方参与的热情也不高,收购市场异常低迷。目前棉花企业收购不温不火,坚持快进快销思路,哪个加工厂都不敢存籽棉和皮棉,棉贩子的车也是偶尔出现,与去年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无法相提并论。而当地棉农都有前中后期一起交售的习惯,所以棉农家中普遍都留存着新摘籽棉。当前低于3元/斤的籽棉价格,达不到大部分棉农的心理预期,根本都没有打算要按现价交售。
安徽东至的籽棉采摘量已达70%,平原地区也达到了50%,但籽棉交售量均不足10%,主要是因为棉农对目前的籽棉价格不太认可,普遍存在惜售心理。而由于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皮棉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棉花企业在棉农惜售的情况下又纷纷下调籽棉收购价格。在安庆地区,前期也出现了和东至一样的问题,但近日这样的僵持局面似乎有了松动—— 面对棉花企业突然停收或降价收购,不少棉农惜售、等的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收花站卖花的棉农多了起来。望江县一个大型轧花厂,先前每天只能收十几万斤,这两天猛增30万斤以上,最高一天收60多万斤。
各地普遍出现的僵持局面,引起了棉花业界的关注,前不久,发改委等七部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积极引导棉农、棉企入市交易。
买卖两难凸显产业链困境
中国棉花协会作为棉花行业的服务机构,也在密切关注着局面的变化,并于近期赴新疆、湖北、河南等地调查,认为形成棉农惜售、企业慎收现象,并不是某一链条出现了问题,而是整个棉花产业链都陷入困境。
从棉农方面看,因农资价格上涨、用工费用增加等因素,导致今年植棉成本大幅度上升。其中主要肥料二铵的价格涨幅近1倍。初步调查,各地植棉成本约为1000—1200元/亩,较去年上涨120—150元/亩。去年棉花收购价格居于历史高位,今年植棉成本又有较大幅度的上涨,棉农对新棉价格期望值较高,希望持平或有所增长,籽棉价格至少不低于3元/斤。如果今年收购价格在低位运行,将会挫伤棉农明年的植棉积极性。
从纺织方面看,整个行业运行形势依然严峻。据纺织行业组织调查,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下降、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银根紧缩等诸多因素影响,纺织行业持续不景气,2/3的纺织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根据市场情况主动限产,全国纱产量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下降。目前棉纱内销价格低于出口,出口又存在亏损,纺织企业内外交困,形势愈发严峻。尽管国家出台了调低进口棉滑准税、调高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但企业反映,与人民币升值和成本上升的幅度相比还远远不够。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纺织企业对明年预期悲观。缺乏纺织行业支撑,棉花市场难有起色。
从棉花流通企业看,本年度国内棉花市场持续低迷。新棉上市前的两个月,正值棉花资源青黄不接之时,按往年规律,理应棉价上涨、市场旺销。但受纺织形势影响,市场成交清淡,价格不升反跌。新棉即将集中上市,而从新疆到内地,棉花企业目前还有库存积压,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企业亏损面加大。2007年度全国籽棉平均收购价格3元/斤左右,皮棉销售价格在13500元/吨左右,能够保持这个价位,还主要得益于棉籽、棉短绒等棉副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而今年受油料价格下跌影响,棉副产品价格也大幅下降,缺少副产品支撑的棉花企业,入市越来越谨慎,不敢轻易高价开秤。
棉花业界不得不承认,目前国内棉花产业大洗牌效用已经显现,如何使企业平稳过渡,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保护棉农利益是首要前提,因为这个产业链条最上游也是最弱势的环节的情绪将关乎到整个中国棉花产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