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下半年特别是10月份后,化工、化肥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同上半年的最高价格相比,有些产品的跌幅已超过了50%,目前不少产品的价格已跌破了生产企业的成本线。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想到的便是限产保价,有些行业协会也在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但实际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限了产却不一定能保得住价。
例如甲醇,针对10月份以来甲醇价格大幅下跌的状况,10月20日国内18家主要甲醇生产企业发出了限产保价、制止价格恶性竞争的倡议书,其中内蒙古远兴能源和上海焦化两大主要甲醇生产企业承诺减产30%,此倡议书发出后,甲醇市场出现了一定的回升走势,有些地区涨幅高达200元/吨,但反弹行情很快夭折,23日后甲醇市场出现了更为猛烈的下跌走势,到10月底时不少地区的甲醇出厂价已跌破了2000元大关,是今年以来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段时期。再来看看国际油价,针对国际油价大幅下滑的局面,10月24日国际最大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召开紧急会议,做出决定:从11月起将该组织的原油日产量削减150万桶,这也是欧佩克近两年来的首次减产。这一消息传出后,24日的国际油价迅速冲高,然而没承想,25日却出现了更为猛烈的下跌,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下跌7%,达到63.64美元/桶,逼近17个月低点。
为什么限了产仍保不住价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限产只解决了供给问题,未解决需求问题。市场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组成的,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供需平衡时,价格平稳。限产实际上只解决了供给问题,并没有解决需求问题,当限产的力度不够,市场还是呈现供大于求状态时,价格将继续下跌。
二是真限与假限的问题。当行业组织做出限产决定后,有些成员会真正的按照协议要求限产,有些成员却未真正执行协议,搞假限产,这在欧佩克组织中司空见惯,因为这些协议基本上是做给市场看的,是供方的一种姿态,并没有很强的约束力,执不执行全凭组织成员的“良心”。更有甚者,有些成员会趁机拉高出货,因为限产决定做出后,市场一般会出现冲高行情,有些人则趁此机会大量出货,这样就会使得限产的效果更差了。
三是新增产能的问题。限产限的实际上只是老装置,如果新的装置还在源源不断的投产,限产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近段时间的甲醇市场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由于自2002年以来,甲醇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利润率很高,导致新增甲醇产能大幅增加,现在这些新装置都在陆陆续续的投产,增加了市场的供需矛盾,再加之,近段时间进口的低价甲醇到货量比较大,对国内市场冲击很大,双重压力造成了国内甲醇价格的大幅下跌。
四是前期价格出现过非理性暴涨。像国际油价就是个典型例子,近几年,由于受国际资金大鄂的大肆炒作,国际油价最高价格爆炒到了147美元/桶,远远偏离了其实际价值,现在的下跌只不过是价值回归,单靠限几个产,是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随着炒家资金的撤离以及国际经济增速的放缓,价格下跌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但也要看到,虽然限产保价不一定能真正保得住价,但限产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如果不限产,价格的下跌幅度可能比限产要大得多,限产对稳定市场信心、减缓市场价格的下跌速度还是有相当积极作用的。总体来看,限产保价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在市场出现急剧下跌状态下的一种临时的保护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的供需矛盾,还有赖于对行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