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延着上年度的跌跌不休,进入了新年度。每到一个支撑价位,业内总说底部到了,而底部下面又有了底部。用棉花全球供需缺口的观点也无济于事,用籽棉成本论的观点也解释不通了。期市出现了罕见的跌状,棉花的现货市场也难说在哪个位置止跌。看着眼前10000元/吨的皮棉销售价格,业内期望棉价能够止跌企稳。但,棉价究竟能否停止下滑步伐,站在10000元/吨之上,还需仔细思量。
棉花市场走到今天,可以说按预料的那样一直跌到10000元/吨以下。在此期间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产棉区,往年红火的籽棉交售场面已经不见,加工厂门前冷落,一天也没有几个交棉的车子,大家都感觉到收购困难。而加工厂又不能冒进收购,虽说目前市场价格破万,感到底部即将来临,可总心理没底,不敢强收。一些中间商虽感到市场价格够低,但缺乏对后市的信心不敢积极下手,也是缩手缩脚地拿点棉花,边购进边关注,市场清淡萧条至极。棉农不愿意卖,加工厂没有方向,不愿意收,棉商关注而谨慎,纺企依然无力购进,这种阶段性僵持状态是目前棉花市场的真实写照。
对棉花后市业内有三种观点:一、棉价继续下滑,直达到6500元/吨。二、棉价阶段性稳定,关注国际市场经济状态变化,若金融危机继续恶化,则棉价继续下跌。若金融危机有所控制,则棉价基本触底,有反弹可能。三、棉价已经触底,后面要恢复在11500左右。年度内在13000—9500元/吨震荡。三种观点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能盲目断言谁对谁错,但棉市走向主要取决于市场上的利空与利多因素,对棉市利空与利多因素的分析,为读者提供判断参考。
利多:棉价有望回到1150元/吨以上
第一,国家一揽子利好政策要相应出台,棉花收储也会不断增加,市场信心有所支撑。
第二,棉农因成本支撑有抵御过低价格情绪。
第三,纺企没有因为棉价的过低而经营得到根本好转,价格高低对其影响不大。
第四,金融危机转化到实体经济后,物价通涨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农产品,这个被金融危机掩盖了的粮食危机问题,迟早要再度显现,从而刺激棉价回升。再者金融危机集体到对行业的实际影响,有被放大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放大也会得到修复。
第五,纺织行业不会倒闭,中国纺织业的国际地位不会被任何国家所代替。
第六,国家对纺织业的政策,会放到一个维护国家安定的高度来重视,特别是4万亿的拉动内需工程,纺织应该是放到重要的地位。
从种种利好因素看,棉花市场在破万后,出现相对的稳定状态,待整体经济好转后,会出现好的转化,棉价继续回到11500元/吨以上。
利空:棉价可能跌到6500元/吨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恶化,影响到实体经济,纺织作为出口关联度最密切的商品,势必影响深重。这种影响其深度还要加剧,其时间要历经3—5年。棉花作为其原料,长期看始终是低迷状态。
第二,纺织企业的问题实际上是外销不畅,内需拉动缓慢的问题。靠收储皮棉不可能解决棉价的根本问题。皮棉收储了,那棉纱是否收储?服装、袜子是否收储?在短暂的时间里解决我国人民的消费习惯,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棉价虽有暂时的稳定,下滑趋势依然存在。
第三,农民的种棉积极性问题,虽说很重要,但农民在目前阶段性积极性受挫后,在明年棉花种植前,假若市场出现好转,在那时的市场引导下依然会恢复种棉的信心。
第四,从收购进度看,内地收购不足40%,大量的籽棉都存放到农民家中。再有不足两个月就到春节,春节的鞭炮燃放将是农民的一大隐患。假若在近期一个月内棉花没有因为僵持而出现上扬,那将会出现元旦后农民的大量抛售籽棉现象,那时的棉价会再度下跌,一直到历史的低点6500元/吨附近。
从不利因素来看,棉价在相对平稳一个阶段后,依然会出现进一步下滑,很可能到6500元/吨。
应对措施:第一,目前属于市场的低价位区,有资金的中间商可顺势储存适量皮棉,一直拿到皮棉走出低点。第二,加工厂在暂时稳定状态下,可积极收购,快进快出获取利润,在收购中感觉市场走势,寻求探底机会。期市空单不宜多进,多单可小量建仓,价格下来后再补仓。 (吴 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