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闻河南信阳的“车云毛尖”为信阳毛尖的品牌名茶,今年的初秋,我特约上茶友,到车云山去品茗问茶。
车云山位于信阳市西部的深山区,距信阳市约300多公里。我们于拂晓时分,便从信阳市乘车逶迤西行。大约一个多小时后,车便进入了山势陡峭层峦叠嶂的境界。刚才车窗外还是阳光明丽鸟语花香,瞬间却变得云雾弥漫细雨纷纷了。同行的信阳茶友告诉我们,这一带属于大别山的支脉,海拔600多米。这里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即山高林密,云雾迭起,岗坳纵横,土质肥沃,加之常年云雾霏霏,日照短少,便天然造就了栽培茶树的好环境。特别每天上午10时之前,积雾不散,山风不畅,团团白雾如雪如絮,在山林岫间弥漫涌动。山巅之间漫游的白云,犹如车轮的翻滚,又似雪涛的堆涌,清光绪年间,有一拨贡程悌,观此奇景曾赋诗赞曰:“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缘此,后人就把生产好茶的董家河一带的山峦,改名曰“车云山”。我们听着茶友的介绍,心绪早随着绵绵翻滚的白云,遨游在飘渺的仙境之中了。
大约午后时分,我们来到了隐逸在青山碧水的车云山村。遂即便有车云茶社的经理迎接了我们。车云茶社是信阳的八大名茶社之一,我们来到茶社门口,一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对联映入了我的眼帘。上联是:茶敬客来茶当酒;下联是:云山人去云作车。横批是:“茶山仙境”。品读着这副对联,心也便醉在茶香里了。是日下午,好客的经理在茶艺中心,为我们讲茶并欣赏茶艺。经理介绍说,信阳毛尖早在唐代就已生产了。北宋到明清,这里都设有官办的“山场”(茶场),专为宫廷进献贡茶。而信阳毛尖的精品即是“云山顶上茶”。这种茶细秀满毫,色泽光润,清香高爽,滋味鲜醇,汤清洁亮,芽叶成形,多次冲泡,余香弥久。1959年以“车云毛尖”为代表的信阳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饮誉海内外。在以后的多次评比中,车云毛尖一直位居群雄之冠,被茶界专家视为珍贵名茶。我们在聆听的同时,茶艺员已开始为我们表演茶艺了。因车云毛尖属于绿茶,我们随着茶艺员娴熟的绿茶茶艺程序,进入一道道的意境之中。最后茶艺员让我们徐徐品茶,仔细体味车云毛尖的真谛。我看着那玻璃杯中绿色透亮的茶汤,品啜着气香高爽滋味甘醇的茶液,感到心体畅泰,清香绕口,五腑腠理都舒适极了。再看那杯底沉积的茶叶,细圆挺秀,舒张如初,色泽翠绿,茸毛犹在,真不愧为信阳毛尖中的佼佼者啊。
茶艺小姐还给我们介绍说,名茶还需名水泡。自古信阳就流传着“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这一富有科学道理的诗句。浉河源于信阳西南的深山幽谷中,其水清沏见底,洁净甘冽,被誉为泡茶玉液。过去的茶馆,老板雇用的挑水工,要在拂晓时辰,涉足到浉河中心取水,这样的水泡出的车云毛尖,最能招来茶客,于是茶馆大门中总写着: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横批为:“延年益寿”的对联,今天我们泡茶用的水,便是从浉河上游取来的水中水啊!我们听后一齐赞叹说:“幸哉!享了齐天的茶运大福啊!”
翌日,我们在茶社经理的陪同下,参观了他们经营的茶山茶场。只见白云飘渺的车云山麓,青山碧水,茶树茵茵,采茶姑娘正在采摘晚春茶。经理告诉我们,车云山茶,一年采摘有三季,即春茶(头茶),夏茶(二茶),秋茶(白露茶),春茶为珍品茶,秋茶为醇香茶,故有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摘,春茶好喝送朋友,秋茶味美送爹娘之类的谚语。经理又给我们介绍了如何辨识车云毛尖的等级优劣。他说,每年谷雨至夏至前采摘的前五批次鲜嫩茶叶,为优质茶。其中以一芽一叶或初芽二叶,精工炮制成的茶,为特级或一级毛尖;一芽二叶或三四叶炮制成的茶,为二三级毛尖。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为普通毛尖。鲜茶叶采摘下来后,还要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别炮制。在杀青过程中有“烘青”和“炒青”之分。为了保证茶的质量,车云毛尖大都采用炒青工艺。我们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茶工们制茶的全过程。特别是炒茶师们的“炒生锅”、“炒熟锅”的娴熟动作,以及炒茶女工在炒锅里“揉炒”、“理条”的精巧工艺,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人人皆知茶好喝,有谁能知制茶苦啊!
是日,我们又在青山白云间,游览了“车云八景”。其中唐时修建在车云山绝顶的“千佛塔”,甚是壮观。在白龙潭瀑布之处,我们回忆了清代诗人王延世在《游白龙潭记》一文中,以茶助兴的记述:“扶掖到潭右,一岩如广,列座而饮食,敲石火温所携酒,灸烹蚧茗,色味俱佳。”那种“举酒啜佳茗”之雅趣,也便跃然于我们面前了。向来好山胜水出好茶,车云山有如此之地利美景,能不氤氲出绝好的车云山茶吗!
辞别车云山茶社,心绪难以平静。途中我不禁吟下一诗曰:“初夏问茶车云山,白云伴茶人伴仙。最是一杯春芽碧,醇香醉客不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