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三明市供销社系统以夯实加强经营网络改造为重点,在服务“三农”的力度、广度、深度上下大功夫,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开辟了二次创业之路,为推动闽西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明市供销社现有县级供销合作联社10个,基层社77个,专业合作社94个,协会41个,综合服务站395个,市属企业10家,县(市)直属企业有64家。
多级多种网点配套
三明市供销社系统坚持多级多种网点建设相互配套,整合、改造、优化、提升并举,逐步构建起高效畅通、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现代经营网络。他们成立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的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发展思路,下发了《三明市供销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日用消费品农家店建设实施意见》。近三年,全市供销社系统有13个企业被列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企业,占全市16个试点企业的81.3%;建设配送中心18个,连锁门点(农家店)1010个,占全市88.3%;年销售总额1.7亿多元。
他们按照产权多元化、低成本运作的原则,利用闲置资产的仓储设施和营业场所,通过租赁、合股、加盟等多种方式,盘活资产,开展连锁经营,使网络覆盖到万村千乡,网点的服务活力进一步激发出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系统发展新型业态超市专卖店22家,营业面积10370平方米,年销售额8000多万元。
他们以省农资集团三明公司为依托,以“龙得宝”为统一商号,率先在清流、将乐、建宁三县成立龙得宝农资公司,建立农家店51家。宁化、永安、大田三县也相继加盟,完成改组、重组。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已有农资配送中心9个,经营网点300个,市场占有率达65%以上,有些县(市)达到80%。
强化服务农民受益
面对新形势,三明各县(市)供销社纷纷深入基层调研,探索服务“三农”的机制和办法,在创新载体、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尤溪县供销社率先于2006年挂牌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与县供销联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搭建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平台。建宁县供销社组建了9个“农民服务社”,开展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购销、生产信息咨询、以物易物和网上交易为内容的经营服务,收到良好效果。永安市供销社以莴苣营销为突破口,将农副产品经营工作与科室和企业责任目标挂钩,人人参与农副产品的营销工作,年终同考评、同奖惩。同时大力探索产销模式,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销链。
各县、市供销社把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点,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已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100个,入社农户7755户,年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近7000万元。在发展专业合作社过程中,发挥基层社资源优势,通过资产入股、人员进社等多种方式,与农民共同兴办专业合作社,建立起“民有”的组织体制、“民需”的服务机制、“民管”的经营机制、“民享”的利益机制,涌现了尤溪八字桥佛手瓜、沙县康福稻米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全省先进典型。
同时,各县、市供销社围绕当地主要农产品品种,牵头领办农产品行业协会。通过协会,整合为农服务的功能,目前,全市系统已牵头组建31个农产品行业协会,三明市笋竹协会、清流县果业协会等还成为全省系统的龙头企业。
资讯传到千家万户
三明市供销社系统把构建高速、便利的农副产品“信息网络公路”作为重头戏来唱。
在“三定”方案中,有一半以上的县级社设置了农副产品信息科,为建设“信息网络公路”提供了保证。目前已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36个、村级服务点26个,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农副产品信息收集、发布、反馈制度,年均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4000多条,促进商品交易近2亿多元。
市社制定了《三明市供销社系统农副产品信息中心考核暂行标准》,明确信息中心人员分工,规范管理。外请专家对全市系统农副产品信息人员进行培训,2007年12月在三明市列东街满园春繁华地段设置发布全市农副产品信息的电子屏幕,通过滚动传播的形式发布资讯,并向省经贸委申报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的项目。
此外三明市社还与电信部门合作设立农副产品咨询专线,农民朋友只要一拨16820333,语音就会提示查询办法。在农副产品基层信息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点和庄稼医院均装有视频设备,农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地信息中心或庄稼医院的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
市社还根据全市农副产品分布状况和特点,编印了《丰富的三明农副产品》画册,生动形象地详细介绍三明市70余种农副产品,将其分布、数量、种植面积、品质建立台帐,并公布生产大户、经销商店、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