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 者 张陆新 张高科) 12月13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国际硫研究所联合组织的“中国硫养分状况与硫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充分认识硫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硫肥在农田的实际应用”为主题,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硫酸工业协会等单位的多位教授、专家,与来自全国各省级土肥站的负责人、辽宁、河南、安徽、广西、陕西和云南6个省(区)承担项目试验的县(市)土肥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内有关企业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热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专家们为基层的田间试验、硫肥施用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不少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地与肥料管理处许发辉处长也到会指导。
国际硫研究所樊明宪博士在会议讨论中指出,硫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它与植物正常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硫不仅是构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主要成分,而且对植物体内叶绿素和某些酶的形成和活化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多年、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硫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我国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花生、油菜、甜菜和甘蔗等作物,施用硫肥后产量均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作物增产率达7%—15%,平均达到10%,提高了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油菜和花生中含油量,甘蔗中糖的含量,蔬菜中维生素的含量,以及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但是近年来,因农民用肥品种、施肥方式等改变,我国土壤硫素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土壤缺硫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缺硫现象越来越普遍。据有关资料报道,全国有30%左右的耕作土壤缺硫,面积达到6亿亩;还有超过20%的土壤潜在缺硫,面积约为3.6亿亩。从土壤硫素养分状况和硫肥增产效果看,大力推广应用硫肥,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土壤与肥料技术处处长高祥照就“中国硫养分消费现状与展望”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提出,国内肥料硫的消费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单位面积硫的投入结构也不合理,土壤硫丰缺度和作物需求的应用研究仍不够深入。另外,硫肥及其科学的施用技术,是当前我国大规模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构建我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的重要方面。我国测土配方施肥的起步阶段,是以N、P、K大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施用为主,而发展的目标则是推广应用大、中、微量元素的多养分配方和配方肥,缺一不可。硫肥合作项目的实施,要与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密切结合,实现互促并进。
其他到会专家对“中国硫肥的生产现状与展望”、“土壤硫素转化及植物有效性研究”、“作物缺硫诊断方法与硫肥施用生态环境效应”等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与会代表认为,此次会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非常强,向专家请教、与同行交流,收获很大,对今后的具体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另据了解,今年5月份,经过农业部批准,由全国农技中心与国际硫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实施“土壤测试和施硫技术推广合作项目”,合作期限是(2008-2011年)4年。合作内容主要是硫肥在中国的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最终促进和影响硫肥施用制度的形成和推广措施的确立。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就是合作方案确定的内容之一,是该项目组织的第一次大型活动,也是这个项目推向全国,全面铺开,深入开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