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的农资我的梦
——访湖南省华容县治河渡镇农技站王勇
□ 本报记者 张高科

  1998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王勇被分到当地农机站工作。刚开始工作,他发现办公室里都是一些年长的人,由于没有共同语言加上农技站效益不是很景气,很不习惯整天就坐在办公室的他就在心里盘算着应该自己做点生意。

  上班期间的他并没有闲着,他自学了一些农业技术,不安分的他经常出去了解农资的行情,2002年王勇在朋友的带动下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农资店,店面不大,但品种齐全,化肥、农药、种子一个也没少,由于没有经验,对品牌意识也不是很强,所以几年下来的经济效益很一般。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经销商那里打听到一种叫做撒可富品牌的化肥不错,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去施用过撒可富化肥农民那里去打听,在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去经销商那里看化肥,但当得知80斤每袋撒可富化肥的价格和其他品牌100斤每袋价格一样时,他犹豫了,因为他知道,当地的农民收入并不高,而且农民选择化肥的标准就是看价格,价格高的化肥肯定不好销售。

  直到2007年的春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撒可富的报道,了解到撒可富是第一品牌,肥效持久,这次才坚定了他做撒可富的信心。虽然已经有了几年的农资经营经验,但刚开始做撒可富的他还是非常小心,从岳阳只拉了2吨货,由于他担心价格高不好销售,他这两吨货基本上是以成本价销售。

  第一个来他店里买撒可富的是邻村的一位大姐,当时在他的极力推荐下,那位大姐买了两袋撒可富,虽然没有赚钱,但当时王勇的心里美滋滋的。由于那位大姐在施用撒可富后感觉效果不错,所以也经常来王勇的店里买农药和种子,在销售完这两吨撒可富后,王勇渐渐发现他店里的生意渐渐火了,虽然不是来买化肥的,但也都会夸他的化肥不错,表示来年还要买撒可富。

  虽然小店的生意火了,但王勇并没有因此而坐而观之,他把小店交给了老婆,自己每天去田间和农民整天混在一起。

  王勇说:“只有深入田间,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有限,在和农民的交流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我也经常总结农民说的东西”。

  其实,农民也喜欢和王勇交流,在田间地头,农民也向他讨教如何科学合理施肥,他让农民用自己的肥料做试验田,一亩地施用一袋80斤的撒可富和一亩地施用100斤的其他品牌肥料比较,结果农民自己发现施用撒可富的棉花和水稻不但抗倒、抗病虫害,而且还高产。现在还没到用肥期,农民就开始向他要肥料,由于经常和农民打交道,所以王勇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每次到田间看完庄稼后都有农民留下他吃饭,和农民在一起,他体会到了人生的快乐。

  2008年,他销售了8吨撒可富,虽然销量不是很大,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由于惠多利岳阳分公司配合做推广,在村里,村长支书都很支持,目前他已经陆续开了5个分销店,分销店比较分散,可以形成分销联盟从而更好地方便农民。他说:“我特别热爱我的家乡,也喜欢这里的农民,他们是最朴实的,我愿意尽力把好的肥料向他们推广,也有信心将农资一直做下去,如果现在不做农资,我真的都不知道去做什么。”

 

>>记者手记:

  今年只有30岁的王勇算是个农资新人,从当初的迷茫到现在的信心十足,他始终相信农业技术是第一位的,这些年他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今年他订了将近1000元的农资杂志和报纸。他说“我只有提高自己的农业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他的勤奋和好学让我看到了新一代农资人的未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