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裤都”从长期加工贴牌裤子到自创品牌
有服装生产企业1000多家、日产裤子60多万条、自称是“世界裤都”的广西玉林市福绵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长期为广东等地加工贴牌牛仔裤赚取微利。现如今,一些有志向的企业主开始打造自己的服装品牌,期望获得更大的利润。11月初,当地一家制衣企业工人生产自创的帝皇牌裤子。 中新社发 王丽南 摄 ( cnsphoto)
“人民币每升值0.1个点,意味着我就少赚了7毛钱,我们公司每件产品的利润本来就没多少。”广东虎门某服装企业负责人汪申华说。然而,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一口气破7,这让众多像汪申华这样的服装企业老板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纺织业现在正遭受着近十年来经营最艰难的一年。”对于现状,有服装企业老板如此感叹。
其实,早在人民币升值前,一直靠低成本、低价格争夺市场的中国服装业就已经陷入了“低价怪圈”,为了保留和占领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企业竞相压价,以越来越微薄的利润勉强生存,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是压倒企业的最后那根稻草——人民币升值只是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价格战”困局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有13万家,其中服装企业有8万家左右,而这些服装企业一年的生产能力大约为600亿件,2007年全年出口额达到了1600亿美元。从纺织产品的原材料产地到生产企业,再到流通销售区域,上下游产业链所涉及到的从业人口总数大约为1.7亿人。
庞大的企业与从业人员数字决定了服装市场竞争的残酷程度。但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服装巨额消费使这种残酷性短期内并没有真正暴露。服装业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了近10年来的最好成绩,扭转了之前连续9年的全行业亏损状况。针织品年产量2000年为1022亿件,2001年为11568亿件,2002年约为130亿件,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针织行业利润2000年为1603亿元,2001年为1859亿元,2002年为2606亿元,利润增长幅度超过产量和销售收人的增长幅度。
然而,资本的大量进入,国内、国际各种不确定市场环境的相继出现,大量的规模以下小厂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直接后果就是加粗原料、减少密度以降低成本。这样就造成低档服装所占比重较大,总量过剩,使全行业处在低水平产品过度竞争的状态之下。
在低档低价格产品充斥着中国的服装产业之时,中国服装企业的竞争法宝——“廉价劳动力”也遭遇了《新劳动法》规则,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开始不断加深。加之能源、电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产品价格又上涨乏力,企业成本压力难以向下游转嫁,纺织服装企业的盈利空间正在被压缩,成本提升在不断挑战企业的生存极限。
终于,2008年,中国的服装产业在经过了将近10年的昌盛后重新轮回到了生死绝地。据有关数字统计,今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739.6亿元,同比增长3.19%,利润增速较今年前5月下降了5.17个百分点,较去年1—11月更是明显下降了33.79个百分点,为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通过对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的纺织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后发现,纺织行业中2/3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而剩余1/3企业的利润也只在6%—10%,行业平均利润为3.9%。
绝地中投身产业升级
在行业整体不景气,国际市场又爆发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下,一些优秀服装企业正在依靠完善的销售网络、品牌影响力以及创新产品,通过合理分配内外市场实现了较好的收益,同时利用金融工具有效规避了国际市场汇率风险。
以七匹狼为例,该公司前三季度累计完成营业收入11.41亿元,同比增长117.54%;实现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150%,预计全年净利润与上年同期增长50%—100%。七匹狼相关人士表示,未来渠道数量的持续快速扩张和渠道结构的优化是其发展的重点。
雅戈尔也是我国服装品牌企业的代表。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完成销售收入82.17亿元,同比增长71.88%;实现净利润21.56亿元,同比增长28.31%。近两年来,雅戈尔在品牌形象、店铺形象、产品设计和系列改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像七匹狼、雅戈尔这样有实力的企业在中国服装产业所占比例毕竟不大,更多的服装企业会苦于资金压力无法进行产业升级。
服装这个出口创汇大行业的困境引发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了扶持纺织产业尽快完成升级。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至3%。增值税转型改革并非简单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是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这一政策的出台给正在困境中的服装业增加了“突围”的信心。“虽然我们已从欧洲进口了100多台电脑提花机,但今后还要引进一批,成本更低了嘛。”福建泉州罗东镇一家大型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技术改造升级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完成产业升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徐文英认为,这对于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中的纺织服装行业来说意义重大。
从低价竞争到产业升级,中国的服装产业正在以积极的态度适应新的环境和发展需求。企业目前正在经受10年来企业最为疼痛的一个时期,但也是孕育希望的一个时期。
“我国纺织企业现在还有很大的优势。首先,产业链是完善、配套的,我国主要的产业集群,在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产业配套率达到100%。其次,纺织人才基础好。第三,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很高。从长期来看,我还是有信心的。谁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过来,调整好了,3—5年后才能够迎来市场的大发展。”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这样说。
跨越两次金融危机
□ 杉杉集团董事长 郑永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我们经受了严冬和寒流。200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企业家来讲,从亚洲经济危机到世界经济危机是一种考验,但同时也是更加成熟的过程。经过危机洗礼,企业的竞争力在提高,企业的规模在壮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因此,我的结论是大危大机,能够激发中国企业向世界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前进。
最近,由于华尔街金融风暴对全球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企业家层面来讲,我们怎么样面对这个金融危机?杉杉集团在中国服装业应该说是第一梯队的。但是从全球的竞争力来讲,我们还是很弱。我们的创新技术,往往都是在全球已经被列入即将淘汰的技术。高端的产业、产品的技术都在美国、日本、德国企业手中。这是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中国的企业通过这一次危机,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我们需要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杉杉最近被国家有关部门树为这一次抵御金融危机良性发展的好企业。我们在发展中,做了这么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没有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扩大外延生产,而是做了产业升级。所以,现在的杉杉集团高端服装企业竞争的不是中国的企业,而是法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的企业。我们从他们那里抢到单子,目前,全羊毛的世界上最高端的工艺技术西装在我们工厂生产。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从1998年开始,10年时间所走的路、所做的努力是正确的、有效的。
很多人问我,杉杉集团是不是已经做成了世界名牌?是不是还在做贴牌?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名品牌还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目前还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奢侈品牌。这里有一个特定的文化和条件。美国也没有奢侈的品牌,只有欧洲有。为什么?广东人的汤就是比宁波人好。宁波的泥螺就是比全世界都好。这个是特定的文化。我们标准化的工业品,比如说家电,只要性能好、价格低,就有竞争力。但如果说今天大家要去北京,坐宁波产的飞机,说质量、性能要比波音好,你们敢不敢坐?我第一个说不敢,我明天还是坐波音的飞机。所以品牌是一种信赖。
我们为什么单子做不完?事实上我们不是今天努力的结果,而是5年前,8年前,10年前,我们就做好了准备,我们意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和意大利、法国、日本的高端企业合资、合作。同样,最困难的也是解决贴牌这一块,我们5年前就采取了措施。我们有很大的针织企业。过去,我们从广交会、华交会、美国、欧洲接到的单子,都是已经设定好的工艺技术。我们从2002年开始,自己培养、培育研发的团队。现在,我们送上的样品被耐克、阿迪达斯看中,那个价格就不像过去那么低了。第二,我们淘汰了110多家客户,保留了30家客户。我们的要求就是自己要产业升级,同样做贴牌加工,我们要求是世界品牌。每一个大跨国企业要求对我们的加工厂进行认证,我们都可以自信地拿出相关证书。这就是产业升级。
我认为,机会是让给有准备的企业、有准备的人的。你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
现在“过冬”这种说法很流行,但作为企业家,今天再讲“过冬”的话,你已经落后。现在“过冬”最好的办法,也是被动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如果过不下去,迅速处理资产。对企业来讲,没有钱,现金没有了,你就出局。我在绍兴了解、调研了8个企业,我想去看看这些企业有没有我所能够争取到的机会,或者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教训。我发现一些问题并不像媒体报道所说的那样凄惨。其实这些企业还是比较健康的。他的危机,他的倒闭,并不是他的主业出了问题,而是抵挡不住投资诱惑,从而参与大量的资本市场和投资,一投就是几十个亿。现在有能力的企业应考虑低成本兼并收购,是百年未遇的最好机会。但是这个要从经济的角度、市场的角度来综合考虑。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研究国家新一轮的宏观经济走向。比如说,过去是靠出口拉动,靠投资拉动,这两条腿分别有一些问题,这个问题要下一轮内需拉动,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来解决。如果没有农民富起来,中国的内需机会就是空洞的。所以中央已经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现在要研究用什么样的平台,去寻找下一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机会。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你就又一次出局了。下一轮的经济发展没有你的位置。
虽然我们的企业在国内是第一梯队的企业。但是我总体感觉核心竞争力还是不够。所以,要同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提升自己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这一次的危机应该是我们对下一次的经济发展做出的驱动。
企业要做强做大,我想必须要研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怎么样结合,要紧紧抓住每一次的发展机会,那么,你的企业才有可能做成百年的企业。
(本文摘选自郑永刚在思想盛宴之大师会上的演讲)
未来10年:二次创业再现辉煌
□ 木 易
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服装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中小企业关停现象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服装产业自此走向没落。相反,产业升级、企业整合将带领中国的服装产业开始二次创业,并将成就其更加持久的辉煌。
中国的服装产业目前正在经历的人民币升值、反倾销调查、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将加快促进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结构升级,完成由低附加值产品重复建设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结构的进化。从2008年开始,服装行业将迎来一个品牌与品牌、企业与品牌、企业与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的全面整合时代。新一轮行业洗牌的一大特征也体现在一批企业被淘汰的同时,一批企业被其他企业甚至其他行业企业资本整合。在这个时期,服装企业整合下游商业或企业将成为行业创新的亮点。在积累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后,企业必将意识到依靠自身力量和通过某些不稳定纽带维系的合作都不能维持企业的持久健康发展,唯有实质性的整合,才能将产业资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2008年,行业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和不利因素,伴随着行业洗牌,行业也将更加优化。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下,企业自然淘汰速度加快,企业间两极分化现象加剧,为求生存再求发展,企业将更多地运用先进有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将更多地采用先进技术、营销管理手段提升企业内力,将更多地利用不同金融手段来维护企业的资金链充沛畅通,将更多地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逆境中,2008年中国服装行业将迅速成熟起来,开创服装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30年改革开放,让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成为最有活力的民生产业,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纺织业发展的希望和信心将会更大。虽然,目前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拥有改革开放30年来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教训,相信纺织业一定会在未来投入到更加深入的改革当中,实现新的腾飞。
中国服装10年大事记
1998年——
根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家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撤消中国纺织总会,组建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纺织工业局挂牌。
1999年——
中国服装股份有限公司A股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中第一家涵盖服装行业全概念的上市公司。
2000年——
温州服装品牌文化与营销理念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市场实践加理论研讨,使得“温州服装现象”引人瞩目。
2001年——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起并联合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出首届“中国名牌产品”评选,评出10类共57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衬衫品牌11个,基本上囊括了我国衬衫行业的代表性品牌,推进了我国服装名牌战略的实施。
2002年——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京举行2006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发布了中国纺织业以企业责任推动构建责任供应链的宣言。
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特色城(镇)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公布了首批全国10个纺织基地市(县)、29个特色城(镇)名单,此次会议以全国性的权威行业组织的名义,揭示了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产业集群。
2003年——
由中日韩三个国家的时装协会组织联合组建的亚洲时尚联合会在东京举行了签字和成立仪式。联合会成立之后,将在三国分别设立委员会,并为三国的时装进入各自市场相互提供支持。
2004年——
世界顶级时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来到中国,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1100平方米外滩旗舰店开幕活动。顶级品牌杰尼亚、卡地亚等也进驻中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东方新天地”、上海南京路,“迪奥”、LV等高档奢侈品品牌纷纷抢滩,在中国掀起了奢侈品牌消费的热潮。
2005年——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160余家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全国和地方协会组织作为首批成员,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同推动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
2006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宣传贯彻纺织工业“十一五”纲要会议。会议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是国家指导“十一五”纺织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纺织工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
国务院颁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为此,纺织行业制定了节能降耗指标:到201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在“十五”末增长35%左右的基础上,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要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
2008年——
中国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拐点出现。由于企业自主品牌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纺织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两极分化的趋向正在加剧,其中8.9%的企业利润占了全行业的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