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化肥行业来说,2008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前期煤、油、矿、酸等原料高企带来的成本上升尚未消化,需求大幅度降低又接踵而至。2008年下半年,硫磺等原料价格的急剧下跌又使化肥企业亏损严重,成本和销售压力正深刻影响着整个化肥行业。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认为,目前磷肥行业库存高价原料的成本达100亿元左右。
在市场销售火爆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完全有能力消化上涨的成本压力,无非是降低利润空间,但目前很多消费者选择持币观望,终端市场启动乏力,很多资金难以盘活。按照一般的商业法则,上游产业高成本的消化途径首先是上调终端产品市场价格,但是在目前经济大环境下,农民消费信心出现波动,对于厂家来说,价格上涨非常人之举。二是依靠政策性补贴化解;目前中央一号文件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化肥稳定生产确保春耕用肥的紧急通知》除了强调前期化肥优惠办法的同时,并没有出台实质性政策,即使施行补贴方式,补贴主体、数量、考核办法都难以操作和确定,这一点在钾肥上已经有所印证。三则是使用偷漏含量和造假等违法手段,但任何一个希望长久生存的企业都不能动此脑筋。
“前期硫磺、硫酸、矿产资源的上涨让磷肥企业步履艰难,以磷肥、钾肥、尿素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也令复合肥企业倍感压力。”一位大型化肥生产企业老总感叹道:“压力不大的企业通过增加原料采购量、节约管理运营成本等方式,降低原料之外的成本,以保证剩余利润空间。但是,对于大部分前期原料库存压力大、无法转稼成本的企业来说,企业就只能依靠压缩利润、甚至亏损的方式消化高价成本,以应对生存。”这对一个生产企业的自身消化成本能力和特殊行情下的营效能力都是一个巨大考验。
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兴龙认为,有高价原料库存压力的企业不在少数,特别是2008年市场价格跌下来之后,终端销售不畅,让很多企业的消化成本压力随之增大。市场现状决定了企业消化成本的途径只能是“亏损定价”方式,就是根据目前大致原料价格推算出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家还不是都在亏嘛!”李兴龙一语道出了企业隐忍和负重背后的无奈。他认为,就目前的市场而言,仅凭企业自身消化前期原料库存,最快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甚至到今年6月份才能完全消化。
与企业原料企业实行保底销售的化肥生产企业,在成本价格上相对掌握了主动。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祥云(集团)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由于前期原料大多实行保底销售,相对化解了一部分原料成本风险。以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部分企业,由于前期库存量不大,大多采取高价原料与后期原料摊销的方式化解成本压力。
而没有原料库存、同时又受益于硫磺价格回落的汉枫常绿有限公司,减少了企业硫胞衣尿素产品的成本压力,公司首席运行官齐云峰对东北地区未来市场启动充满了信心。“硫磺价格大幅度回落,600多元/吨的价格使汉枫公司2450元/吨的价格销售压力较小,去年由于各个企业停产、限产,也使市场存量较低,销售形势也渐好。目前黑龙江地区的销售开始启动,价格也有所上涨。”
在成本促动的市场洗牌中,不乏一些企业独树一帜。他们在颓市中主动强势出击,考验了企业的营销能力。说起四川美丰农资化工有限公司尿素价格的逆市追高、不降反涨,业内早有耳闻。公司总经理谢生华坚信市场的利好、美丰的品质,更坚信市场买涨不买跌的规律。“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产品,低价卖不划算。农资市场年年都是这个样子,只不过今年来得快一点。关键是要分析,不要从市场中跳出来。”四川美丰的成功,是对其营销策略的一个最好注脚和一次彻底检验。
与四川美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产品技术创新拉动终端消费,化解了市场难题。他们公司历时2年多时间、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研究、开发出的新产品——“芭田1+1”,一举敲开了终端市场的大门,也开启了逆市投放高成本、高风险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应对成本上涨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企业只有依靠差异化产品,才能掌握市场主动权,从而摆脱价格战的泥沼。
目前,没有前期库存原料的企业已经轻松入市,部分原料重压下的企业还在艰难爬坡,产品价格也在企业生产成本与市场现行价格之间权衡,两种情况造成市场上的化肥价格差异较大,难以避免地共存于市场。“双轨”并行使市场价格比较“混乱”,以硫基45%的复合肥为例,价格在2400-3000元/吨之间。湖北祥云(集团)化工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刘若伟认为,两种成本下的化肥将在一段内并行于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寻找到价格平衡点。
不言而喻,由于大部分化肥企业产品的同质化倾向,为了提高化肥销售量、降低成本,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营销能力强、前期成本压力小、能成功控制成本运行的企业最终将在这场竞争中胜出。一部分企业可能会因难以消化的高价成本而被淘汰出局,这无疑将使市场兼并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