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相继成立和农业银行经营重心的下移,农村信用社传统的存贷业务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培植新的效益增长点,以创新促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创新能力依然不足
受经济全球化和各专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影响,同时源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政策上的倾斜和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创新无论在机制方面,还是在品种、模式上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受自身体制、网络技术、宏观政策、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创新与各专业银行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种少,新业务发展趋同。纵观国内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有少量开办了中间业务、代理业务、国际业务和消费信贷业务等,且多数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财顾问、投资管理、基金托管等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还是空白。在业务创新上往往是这家机构刚推出一项新业务,没过多久其他机构也纷纷推出类似业务,真正能够引领潮流、独树一帜体现“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理念、具有信用社特色的新业务可谓凤毛麟角。
二是规模小,难以走出传统业务局限。新业务在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比低,起不到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由于客户长期享受免费的中间业务服务,片面理解只要在你这里存钱,就理所当然享受提供的所有服务,致使投巨资开发新业务后在收费环节上遇到客户阻力。为不丢失宝贵的客户资源,保住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农村信用社只能对新业务不收费或少收费,甚至出现收不抵支现象,影响新业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三是自创性少,实用质量低。现有的业务创新多是通过“拿来”方式引进的,真正体现为“三农”服务的特色,自主研发具有首创性和较高实用价值的业务较少。许多信用社开展创新业务主要是为了应付考核任务,尽管增加了业务数量,却很少能提高收益,达到惠及客户的目的。
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向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创新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金融机构创新的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给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根据企业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贷款品种。在当前信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应时刻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根据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客户财务费用入手,在贷款受理周期、贷款方式、期限、利率、还款方式方面灵活掌握,推出适销对路的贷款产品,如备用贷款承诺、分期还款等,还可开发社团贷款,满足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需要。
紧盯个人消费趋势,开发消费信贷产品。我国个人消费将进入一个增长期,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应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信贷重点。住房消费信贷的成功开展,不但优化了信贷结构,同时也为开展其他种类的消费贷款积累了经验。“家电下乡”与农信社发放的消费贷款“牵手”在四川和山东都有先例,如何把这些成功经验引领到“汽车下乡”之中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尽快制定适应汽车消费特点的信贷方案,通过简化手续,担保形式多样化,增加大众化品牌,降低首付比例等多种形式占领汽车消费贷款这一潜力巨大的信贷市场。
提高理财服务水平。随着个人金融资产的迅速增长及企业对自身资金使用效率要求的提高,客观上对银行的理财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应着力开展针对企业和个人适销对路的理财服务产品。对企业的理财服务可开发如组合存款,根据企业的资金运转规律,在保证企业资金运转需求的前提下,提高资金收益水平。对个人理财服务,信用社应深入市场调查,推出适应客户理财需求的金融产品,如理财顾问,投资咨询,投资方案等理财建议。
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及24小时自助银行。提高网上宣传内容的更新速度,体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开发和增加网上交易的品种,最大限度的满足网上客户的金融需求。随着客户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自助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助业务不应仅停留在取款这样一些简单的业务上,应大力开拓自助存款、自助转账、自助汇款、自助还贷等业务,形成规模缓解柜台压力,为削减冗员、优化员工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创新需要找准重点
结合当前的农村金融环境,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完善机制统一规划提高效率。在新业务开发上做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二是突出自身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根据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村、农业、农户的实际需要,大力创新服务于“三农”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三是加快员工队伍更新和人才培养。农村信用社应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内部人才的培养速度,使那些理论水平高的大学生员工尽快了解信用社的业务特点,明确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既能开发适应信用社特点的业务品种,又能使创新尽快应用推广到一线,产生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