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3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文化教育初吐芬芳

本报记者 张帆

  来自北京16所高校的155名学生在农大选修中国茶文化课。 张庭场 摄

  3月7日清晨,春日的阳光洒满教室,来自北京16所高校的155名大学生准时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的课堂。这是这门课程2009年春季学期的第一堂课,主讲教授是该校媒体传播系系主任徐晓村。尽管,接下来的二十多个学时里,他们将走过的茶文化之旅时间短暂,但这门课程将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未来生活的茶文化之门。

  茶作为一种饮料,“对人的身体,对人的气质,对人的情感,对想像力的驰骋,都会有所影响……文人的‘热肠’与‘优韵’,很可能跟酒和茶的特性有关。在某种意义上,酒和茶都可以作为一种意向,一种传统,或者说一种文化象征……”安静的教室里,徐晓村教授以陈平原在散文研究中的一段评论开始了这门课程的绪论。首讲讲述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茶成为文化现象的历史过程以及茶文化与中华民族性格的关联等内容。这门课程涉及包括茶叶类别在内的茶叶基本知识和茶文化发展史,及各历史时期,文人对茶文化史的贡献等,并由专业茶艺师和学生茶艺师现场表演各大茶类代表名茶的冲泡茶艺,品尝各类名茶。

  据介绍,中国茶文化作为北京海淀区高校校际选修课,开始于2000年,是为北航、北科、北师大、北大医学部、农大等16所高校的数十万本科生设置的一门选修课。自开课以来,选课人数最多时达到1200人,一度创下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高校校际选修课的历史最高。

  除在读学生外,许多在大学任教的老师也走进了茶文化选修课的课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侯彩云教授介绍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她对茶产生了兴趣,得知这门选修课后经常来听课。现在,她也在农大开设了茶艺选修课。“徐公茶”创制人徐金华的后人徐蓓,也是这门课的学生,她还带来父亲创制的“碧潭飘雪”给学生们品尝。一位美国华人在朋友的介绍下,来此听课,回美国后,他开了一家名为“一壶滇红”的茶馆。另外,许多茶馆的经营者也常来“蹭课”。

  随着校园内爱好茶文化的学生逐渐增多,2004年,在徐晓村教授的帮助下,中国农业大学“嘉木茶文化协会”成立,初始会员200余人。一群爱好茶文化的大学生,课余在校园内组织起了自己的“无我茶会”。现任会长郭荣告诉记者,目前协会中已有11人考取了茶艺师、评茶师资格证书。

  徐晓村表示,在农业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并不是对茶文化知识的简单介绍,而是希望这节课可以成为学生生活的妆点,给学生以精神的慰藉。作为茶文化的爱好和研究者,近年来徐晓村不仅针对教学内容主编了北京市重点教材建设项目之一的《中国茶文化》一书,而且将一些研究发现逐步丰富到讲义之中。另外,他也指出,尽管目前的茶文化教育“听上去热闹”,但高等教育距离形成气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徐晓村:大学茶文化教育是学生需要

  从已经出版的茶文化方面的大学教材看,中国在大学中开设茶文化课应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在农林院校,因为有现成的教师资源。农林院校(主要是南方的)设有茶学专业,虽然课程重点不在茶文化方面,但随着茶文化研究的繁荣,开设此类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可以说是顺理成章。我主编的大学教材《中国茶文化》于2005年出版,已加印3次,销量过万册,可见需求是比较大的,但购书者是否都是作为大学教材则不清楚。

  近年听说浙江林业大学成立了茶文化学院,福建也成立了一所私立的茶道学院,南昌某大学也有类似专业,可见茶文化作为一个专业已逐渐浮出水面。这些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这说明了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要。

  国外大学的情况,我不甚清楚,只是前几年曾接到一个会议邀请,邀请单位是韩国某女子大学的茶道学院。第一次听说还有专门的茶道学院,深为中国内地茶文化教育的滞后而惋惜。

  我是21世纪初在中国农业大学开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的,至今已有八九年了。课分校内选修和校际选修两种,校内选修只限本校学生,校际选修则面向北京学院路16所大学的学生。校内选修的学生最多时达到1200人,由于教室的限制未能全安排,校际选修最多时有600人。近几年基本维持在校内300人,校际100多人的规模。我想,作为一门与专业无关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有这么多听众,并不是由于课讲得如何精彩,主要还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心灵需要。

  其实这也正是我讲授中国茶文化这门课的初衷。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生活过于紧张。这种紧张主要不是课业繁重造成的,而是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与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造成的。而中国茶文化核心的精神,就是追求一种从容的、宁静的心理状态,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品味美。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再那么焦虑、浮躁,以至于有一点趣味。从学生们交来的课程论文来看,这一教学目的是部分达到了。有的学生说,听了这门课,会在心情烦躁时自己泡一杯茶,感到了一种宁静的美。

  茶与饮茶都起源于中国,从古至今,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以及涉及到茶的诗文数量也很多。但中国人对此好像并不重视。人们谈论传统文化的时候,似乎也并不把茶文化包括在里面。惟有周作人在谈到茶的时候说,“若更进而考其意义特异者,于了解民族文化上亦更有力”。我认为通过茶来了解中国文化也不失为一种途径,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是更加具体和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

  只是茶文化课程目前在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中仍处于边缘地位。据我所知,在北京的大学中,除了我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只有北京大学有类似课程。当然此类课程不能也不必成为主流。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与相关研究的深入,这类课程有可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课堂上。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系主任


俞益武:用大茶学思维构架茶文化本科教育

  2005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与浙江林学院达成意向,决定合作推出茶文化的四年制本科教育。和其他高校设置在传统茶学专业上不同的是,我们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再融合茶学与管理,贯穿茶的生产、加工、营销与消费一条主线,实际上是一个“大茶学”的教育概念。从现有茶学的茶技(种植与加工)人才培养回归茶产业经营人才培养。品茶是物质与精神双重的,所以我们设置了文化艺术类课程,可以说我们是按陆羽的《茶经》为主线办专业的。

  当然,学科归类会带来一定的困惑。2006年我们申报茶文化专业时,教育部高教司认同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与专业设计,递交专家委员会审定时,56个专家中的多数并不理解,一些人认为,如果可以设立“茶文化”专业,那么也可以设立如“酒文化”、“烟文化”专业,教育部就给我们“文化产业管理”这个名称。在这个名称下,我们按自己的思路办学,设定具体培养要求:系统掌握文化学和管理学知识,掌握品牌策划与经营管理要略,具备茶的制作、茶叶审评与检验的技能,具扎实茶艺理论知识与茶艺表演技能,能承担茶艺的组织与策划。

  从专业架构上看,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们的重点放在茶产业链的后半段,消费段,所以突出茶叶的品评、营销与消费模式的创新等内容的教育。以文化为支持的品牌创建与管理、市场营销、茶艺和茶馆经营是我们的特色。

  我们组建的教师团队大多有产业界从业经历,我自己也有企业管理经历,所以我们可以很快地在王旭峰教授带领下,统合文化和茶学,迅速创作“中国茶谣”这个茶文化综合舞台艺术表现成品。这个文化产品不仅是高校茶文化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是我们“大茶学”培养理念的体现。我们不只是要创作一个舞台剧,而是创立一个通过文化推广茶的平台,把茶文化从少数人欣赏的文化推向大众。

  中国的茶产业链非常长,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第三产业的产值就达到了250亿。而这个数据所消耗的茶叶仅占到中国茶叶总产值的6%,所以这将是未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方向。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也将是我们学生今后的发展舞台。

  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今年为止,我们共招生3届,还没有毕业生,向我们要人的单位很多,但关键是我们的培养质量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待考验。我希望能为茶产业界和文化界带来新鲜血液。

  茶文化本科专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不提倡规模化发展,而是根据市场和整个产业的规模定向定量地进行培养。茶产业在中国是古老的产业,但现阶段却是个弱势产业,以茶馆为代表的涉茶服务业虽然数量众多,但个体弱小,尚未架构起很好的盈利模式,所以产业创新是关键的,如果没有产业模式的创新能力,按现有的高教教育模式,很容易培养出“四不像”的学生,不被社会所需要。我们也希望有力量的企业来参与办学,那样可使培养的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

  (作者系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院长


李瑞河:“天福”培养茶业应用人才与茶文化使者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永续经营。我从事的是茶产业,弘扬茶文化责无旁贷。有人说:“一般企业人士只重视自己企业的文化,但李瑞河却为整个产业的文化而付出,得益的不只自己一家,而是大家共享。”这道出了我“取之于茶用之于茶”的初衷。上世纪70年代,我到日本看到他们很重视茶道十分感慨,老祖宗的茶文化被别人发扬光大,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怎能无动于衷?所以我不惜拨出大笔资金投入茶文化事业,既有为茶争地位、为企业打广告的因素,更是因为我有一颗不变的茶心!

  在台湾时,我曾经率团到北京等地进行茶文化交流活动。在内地,我时时不忘茶文化的推广与弘扬,走遍大江南北,跋山涉水了解祖国各地茶情、茶史、茶俗。在北京、上海、成都分别建立陆羽茶艺教学中心,两岸现已毕业学生5万多人。天仁、天福集团整理创造出的一套套茶道表演方法以及应用其中的茶具,已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2002年初,天福集团在漳浦建成了天福茶博物院,随后,四川天福茶博物馆相继建成。为进一步弘扬中国茶文化,培育茶业人才,我投资在漳浦兴办天福茶学院,2008年向全国招生,并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向台湾招生的资格。在茶学院中设立茶文化系,将茶文化作为全校学生必修课的同时,茶文化系也是学院的重点系。

  茶文化系的目标是培养熟知中国茶文化,熟练掌握泡茶技艺、品茗环境设计、举办茶会等技能的高级茶文化专业人才。教授的主要课程有世界茶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简史、泡茶技艺、制茶技术、识茶与鉴赏、陶艺与茶具、东西方音乐、美术欣赏、书法欣赏等。

  我认为,21世纪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我希望把天福茶学院办成茶业行业的黄埔军校,培养适应茶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语言沟通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部分学生能出国就业、创业,担任“茶叶大使”、“和平使者”。(作者系天福集团总裁) 


寇丹:从韩国把茶文化作为法定教学课程说起

  2006年12月,韩国首尔市议会大厦中召开了一个以“21世纪茶的发展与未来”为主题的中、日、韩三国代表研讨会,我应邀并组团参加。所说的发展与未来,主要目的是指用茶的文化内涵来提高国民素质,也是讨论把茶的文化纳入教育事业的具体实施。会议中,关于茶产业的发展也有论题,但所占比例较小。这次会议不仅在韩国议会大厦中召开,还邀请3位国会议员到会,会议最后在韩国还有一个决议,就是决定在大、中、小学中,必须把茶文化作为法定的教学课程。

  我们知道,中国的茶传入朝鲜半岛要比传入日本早得多,佛教中与茶密切的禅宗也比传入日本早了460多年。朝鲜半岛流行茶礼教育是古已有之。现代,从幼儿到大学还遵循这种以汉文化为基础的茶礼教育。例如,韩国釜山女子大学,创办人是文学博士、著名茶人郑相九。他在学校内专设了一个茶文化大学院,一个韩国茶叶博物馆,也是中日韩茶道联合会的机构所在地。在他创办的中、小学中也都有茶文化课,他不但著书立说,还创作了14个茶文化的演出节目,我几次去韩国不仅看到他的5个节目,还坐在教室中看他们如何上茶文化课。

  韩国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很强很有凝聚力的民族。总的文化印象是尽管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改变不了汉文化儒家的忠孝节义和天地君亲师的道德伦理基础。他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禅宗的思维方式,喜欢在茶生活中朗诵古代禅师的诗歌偈语,特别喜爱像苏东坡那样的人。韩国把正式的行茶,称为茶道或茶礼。在乡村中经常邻里相聚的组织称茶礼会。与日本茶道的宗派众多、门户森严、收费高昂、学时长大相径庭。在这方面中国和韩国的茶生活方式彼此比较贴近。

  在台湾,蔡荣章先生以陆羽茶艺中心的社团进行着茶艺教育,出版《茶艺月刊》已有近30年,作为乡土教育的内容之一,从小学培养成“小小泡茶师”起,分礼仪风范、泡茶理念、泡茶技巧、整体创意、茶具搭配、茶侣合作6个方面评定。他们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开办“茶艺讲座”、“无我茶会”(有的国家已改称“和谐茶会”)、推广协会等,从他们的教材课目看,包括茶之源、茶与健康、茶的识别、茶制作与冲泡,奉茶的礼仪及赏花、音乐、茶的趣闻等多个方面。范增平先生在北京、天津也先后培训了中、外茶艺师300多名。茶在香港、佛教界的志莲小学有茶文化课,我曾接待他们师生到湖州访问和采茶;澳门由特区政府批准在海星中学正式挂牌开设茶文化课,我和陈文华、范增平等茶人参加了开学典礼并与教师们讨论教学问题。

  我们现在的茶文化教育中,南昌女职培训出许多专职茶艺师。上海开展多年的少儿茶艺和多年培养各级茶艺师的教育很踏实也成果斐然。在全国除农业、林业的大专学校外,各地还以各种途径开办了茶艺师培训班,只是培训时间、培训质量等方面很不一致。再是茶书的门类很多,有关茶史、茶、茶的制作、茶具(壶)的出版物中讹错、误导,因地方利益所驱抑此贬彼的现象也不少。我想除各地域性的书刊外,在茶文化教育上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规范的教材。因为,由于茶的出版物如果太多且滥,有的论述彼此矛盾,往往令使用者无法适从,不利于茶的母国形象。

  茶文化的育人还是因为它承载中华民族的多个传统文化的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在最普通的茶生活中得到贯通融汇,让人们的心得到教化感悟,以感大自然恩典之心奉献自己,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社会最渴求的甘霖。

  (作者系中日韩国际茶道联合会咨询委员)


>>记者手记

茶文化:一门必修的选修课

  7年前,同一间教室,同样的课程,我自己就是台下的学生。茶文化以选修课的形式走进我的生活,随后,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必修课。6年前,在茶艺爱好者陈艺鸿的指导下,简单学习了一些典型茶艺后,在农大的中国茶文化课堂上,我成了那个帮忙做茶艺演示的学生。5年前,在徐晓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和一位学长在农大共同申请了嘉木茶文化协会的学生社团,并成为第一任会长。4年前,“茶叶冲泡机理”的毕业论文刚刚完成,通过几轮笔试面试后,我来到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成为了茶行业媒体从业者中的一员。从此,原本纯属个人爱好的茶文化成了我所从事工作的主要内容。茶文化这门学校里的选修课,真正成为了我的必修课。在组织这期专题报道的同时,我想,我本人也可以算是一类接受高校茶文化教育学生中的代表了。

  近几年,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对于第三产业的重视,茶文化教育早已成为在这个行业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无论从职业技能还是文化研究的角度看,目前的茶文化教育都是略显滞后的。

  没有日本严格的茶道谱系式教育和深入社区的普及式教育,也没有韩国将茶文化教育法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充分满足的是不断增长的茶叶消费带动下,对于茶文化知识的渴求。

  由于茶文化的教育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仅仅在农业院校关乎稼穑的茶学系中充当一门辅助课程,目前,从事茶文化教育的学者和专家,大部分是中国文学和传统历史文化方面的学科背景。例如,目前在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任教的王旭烽老师,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在中国农业大学主讲中国茶文化的徐晓村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这虽然是茶文化教育居于选修课地位的原因之一,但文史的学科背景,赋予茶文化教育者更高的起点和更扎实的基础,使未来的学科教育成为可能。

  包含茶文化教育的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目前大专院校对于从业人员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毕业生较少,因此导致人才供给不足。许多茶馆、茶店的服务人员,在尚未接受良好的茶文化教育培训的情况下,部分从业者应急式地对消费者提出问题的应对,往往错误百出。在茶文化基础教育方面,全国政协委员骆少君几年前早有“从娃娃抓起”的倡议。目前,上海地区已有部分中小学将茶纳入教学内容。

  希望茶文化这门广受欢迎的选修课可以早日成为高校内成熟完备学科中的必修课,也希望如徐晓村老师所愿,茶文化可以成为授以“人们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品味美”的必修课。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