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寻找转“危”为“机”的突破口
——访全国人大代表董华

  2008年下半年,化肥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化肥市场价格下滑,国家关税政策调整频繁,过剩产品积压在国内,国内市场需求不旺,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导致很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此时,硫磺价格的高台“跳水”,也导致行业高成本原料与高成本产品的大量库存影响至今。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董华认为,行业在经历这个“惨烈”的剧痛之后,需要反思的事情太多。目前行业发展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行业缺乏科学规划则是行业发展“瓶颈”之一。行业发展方式简单地靠资源、上项目,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必然会导致到了一定时期的产能过剩。这次席卷全球的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导火索”,在它的背后,“引爆”的则是行业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危机后最大的问题不仅是企业需要调整结构,行业同样需要。如果通过危机转变行业的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才是真正实现了转“危”为“机”。

  对于市场,董华强调,这些年行业都争做“前端”,不做“后端”,真正高附加值的、特别是通过“后端”农化服务建立紧密的产销关系还未形成,以致于在风险来临之时,产业链缺乏稳固的抗风险能力。假如生产企业、营销企业跟农民真正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利益共同体和有效的“通道”,那么,哪怕是再强的危机冲击,也不会使链条如此脆弱地断开。

  在行业面临危机影响、亟需改变寻找转“危”为“机”突破口时,国家放开了化肥市场价格,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目前化肥市场原材料价格下跌,产品价格没有上涨的空间,再加上国家进出口等调控政策,就能够平抑物价,保持产品正常的价格水平。

  董华认为,化肥市场价格的放开,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好事。原来产业链条上游一部分放开了,下游不放开企业就无法真正进入市场,现在化肥市场彻底放开,上游和下游同步进入市场,对企业长远发展是有利的,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促使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市场放开之后,上游原料价格的变化会转移到下游,反过来下游市场的需求又会向上游市场传递,必然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竞争的要求做好“节能减排”、结构改造等来降低成本,而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就要考虑集约化和技术含量,这实际上就是促使企业转变方式,促进行业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进入市场后,通过市场的自我调控实现优胜劣汰,这个过程中就是一个行业重组的过程,可能就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机制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完成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