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气候异常影响,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截至3月4日,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已经达到1658万亩,西南地区已呈现流行的苗头。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作出重要批示: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强病虫防控作为春季田管的关键措施,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监测,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强化指导,大力开展病虫专业化防治和统防统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有效减轻病虫危害,力争夏季粮油获得好收成。
3月4日,农业部在四川省金堂县召开小麦条锈病防控现场会,提出今年防控目标任务是菌源地不增加,力争将条锈病的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主产区控制在3%以内;完成苗期防治7500万亩次,秋季拌种4000万亩。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讲话时指出,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是确保夏季粮油获得好收成的关键措施,各地要充分认识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坚定防控工作的信心,坚决打好条锈病等病虫歼灭战,力争“菌源地不增加,流行区不扩大,损失率不突破”,确保夏粮获得好收成。
危朝安强调,各地要把握防控的主动权,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位。
一要强化行政推动。强化各级政府在病虫防控工作中的主导地位,还没有成立由省级政府牵头的重大病虫应急防控指挥机构的省份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进一步加强领导,对条锈病等小麦病虫防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二要准确监测预警。抓紧充实测报队伍,及时准确地开展条锈病的监测预警工作;要坚持带药侦察,发现一点,防治一片;要继续做好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周报工作。
三要强化技术指导。各地要通过电视预报、广播、手机短信、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及时将病虫发生防治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要组织植保专家完善防控技术方案,加强对基层植保人员及农民的防控技术指导;要结合小麦高产示范片创建活动,展示、示范病虫防治新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四要大力开展专业化防治。建立并完善联防联治机制,积极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大力开展联防联治和专业化防治,坚决不留防治死角;要逐步提高专业化防治覆盖率,力争今年条锈病专业化防治的覆盖率达到40%。
五要落实防控督导责任。继续坚持落实防控工作督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要牵头负责,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对防控措施不力的,要进行通报批评。
六要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切实加强对小麦病虫防治用药的供需和价格监测,做好产销衔接;按照农业部2009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的整体部署,广泛开展辨别假劣农药宣传活动,加大小麦用药质量监控,对违法违规企业,要依法从严处罚,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药。
据了解,为有效控制条锈病的扩散流行,农业部提早部署、尽早谋划,先后派出8个工作组分赴甘肃、四川、陕西等重发区督查指导。各地也不断加大防控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目前已实施防治1337万亩次,条锈病冬繁区已普遍防治1-2次,平均防治效果达到81%左右。 (梁宝忠)
编后:据了解,目前我国小麦品种只有10%左右具有抗病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说,条锈病致病小种的变异速度是3-5年,而小麦育种时间一般是8-10年,新品种赶不上病菌变异速度。这倒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在育种的品性选择中,优质、高产往往是第一选择,抗病性这一指标排在其次,因此很多小麦品种抗病性并不强。但是,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冬繁区这些关键区域,康振生认为更多需要考虑的不是自身的产量,而是对全国,尤其是对小麦主产区的影响,应该选择抗病性品种。
据农业部统计,今年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病率是1990年以来最重的年份,目前四川、重庆等地的发病程度相当于往年3月底流行期的发病程度。前一段时间的严重干旱导致部分麦苗长势很弱,在抗旱促春管过程中,有些地区大水大肥的抗旱措施,造成麦苗旺长,均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最近部分麦区遇到持续阴雨天气,不仅不利于开展防治,而且有利于病害加速繁殖,如果气温长期持续在5~23℃的范围内,势必加重条锈病的流行扩展。
在小麦条锈病防控现场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提出菌源区不增加、流行区不扩大、损失率不突破的防控目标。今年小麦经历了前期的严重干旱之后,新一波挑战即将到来,面对严峻的小麦条锈病防控形势,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