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就业故事
去年部队转业落实单位的时候,我郑重地选择了到供销合作社工作。这个决定遭到了我其他战友的一顿炮轰,他们问我脑袋是不是进水了,选了一个好多年都没啥声音且情况不明的单位。我的一位转业到地方工作时间较长的老首长,他闻言也告诫我说:“听说这个单位人很多,包袱很重,很多人不爱去。”。再后来,凡熟人问起我所在单位,几乎都以同样讶异的神情看着我并反问道:“供销社?还有吗?”报到后不久,我去某县级供销合作社开会,因不识路,借问了几位市民,均还我以摇头。
我意识到,原本鼎鼎大名的供销合作社,的确声名不如当年那般旺了,即使我所在的这个偌大的省会城市,绝大多数市民也仅仅知道地处市区繁华位置有栋供销大厦。
我有些失望
立春不久,我去海岛某县了解化肥农药冬储情况,注意到好几家农资仓库、农资店门面上光溜溜的,没有任何标识标志,没有招牌店标。走了一圈下来,好容易在一家村级综合服务社宽大的门楣上看到了店标,却仅有膏药般大小,喷墨纸质,不成比例,羞羞答答,小气而不敞亮。然而总归是见到了招牌,心里也有了点点慰藉。
来到市社工作的这么些日子,我逐步了解到,我们市社直属企业近30家,大大小小的网点220来个,标名标姓了的,大多是办公场所,有些地方虽也挂了牌牌,但制作随意,五花八门,既不规范也不美观。
热情从“名片”开始
在我来到供销合作社的这些日子里,我不断地从文电和口头,听到、看到“举旗强牌”的声音和字眼,也看到、听到广大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社员群众专心供销合作社事业的风采,他们身上既有务实、朴实的良好作风,又有着坚守这份事业的信念。但这些是系统外的人所不能了解和感知的,哪里才是宣扬供销合作社人风采的突破口呢?
己丑年新春一上班,我所在单位福建福州市供销合作社就要求全系统认真做好悬挂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工作,随即,系统上下迅速地行动了起来。
我的心一下敞亮开来了,身为供销合作社人的幸福感和使命感一下子就升腾了起来。
标识像名片,公告了身份,广告了职能,宣传了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把全系统推向了大众,使之置身于阳光高地,可以更好地履行诺言,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更便于社会监督,利于政府监管,更好地接受党的指挥,是自我加压从难从严的实际行动,是高瞻远瞩具有战略性眼光的大动作。
此举能促进全系统发扬传统,提振精神,再聚“供销合作社”之魂,拉近高层与基层的距离,使全系统都能感受到总社和基层社、理事会与普通职工、社员坐在同一方舟上,心心相通。一个同舟共济,心灵相通的系统,绝不会被封闭,而不会封闭的系统可以海纳百川,必能在不断地奋进中激发出新动力新活力。
我想,作为一名供销合作社人,我们人人都应该珍惜“中国供销合作社”这张幸福的名片,推动“中国供销合作社”这张幸福的名片释放出更大能量,让供销合作社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