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正值周六,在山东省阳信县城工作的张先生携妻儿回了一次“老家”——该县最南边的商店镇老官王村。张先生习惯性地从车上提下一罐从县城带来的水,他弟弟笑道:“家里的水不苦不咸了,尝尝吧!”弟弟边说边为哥哥倒上了一杯热水。“呀,这水咋变甜了?”张先生惊喜不已。“俺农民和你们城里人喝的是同样的水。”弟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说。到目前,该县“一张水网”连城乡,854个村的40万农民已都像该村的农民一样,同城里人喝上了一样的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片断,来自于本报的通讯员。这张通向城乡千家万户的自来水网,实现了城乡共用一个水源、一个水厂、一套管网、一种水价的目标。这种城乡“同源”、“同网”、“同质”的一体化模式,有效降低了供水成本,方便了供水管理,尤其保证了农村用水卫生、用水安全。
以上虽然只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在解决农民吃水问题上的体现,但是其重要性已经通过这简简单单的事例被充分展示出来了。其实,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已有之,它是作为城乡差别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原因,城乡经济二元体制的矛盾之愈演愈烈,产生了多种经济社会问题,由此,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2007年6月7日,国家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众所周知,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它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方方面面。这里,我们更想关注城乡流通一体化问题,因为农民不仅要吃水,还要购物消费、要销售农产品,这是最直接关系农民民生利益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经常在报端能看到一些报道,关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关于“家电下乡”,关于连锁配送的“农家超市”等等,供销合作社系统倡导的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的购销网络也正是同类的事物。目前看来,城乡流通一体化中城市往乡村的“工业品下乡流”成绩斐然,也为广大官员和企业界人士所重视和垂青。
然而,同样一张“网”的另一面——农村往城市的“农产品进城流”却是相形见绌,成为城乡流通一体化的“软肋”。无需赘言,城乡流通一体化不能只是单向流动,而是双向流通,不仅仅让工业品能够直接送到农民手中,还要让农产品直接摆上城乡居民的餐桌。但是,理想跟现实是有较大差距的。
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之一就是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组织程度低。虽然现在很多地区、很多农民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初步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在农产品总量中所占比重还较低,实现农产品卖得出去、卖个好价钱的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商品流通知识欠缺,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的收集利用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也普遍较弱。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依靠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组织的生产、合作社利益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之间利益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所以,近来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要自办“农家超市”,把农产品直接在农村市场销售。待规模做大,运作成熟之后,要整体进入城市。有的合作组织还在城市创办酒店、餐馆,从事餐饮业,将自己的农产品直接送上市民餐桌。
这些都是农民自己的尝试,对推进“农产品进城”进程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要让“农产品进城”这根“软肋”硬起来,真正实现城乡流通一体化,还需政府推一把、送一程,还需要多方面长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