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3·15”后的闲言碎语

□ 坤 哥

  我挺不喜欢写那些应时应景的文章的。就像这次的“3·15”一样,可老编既然发了话,正好也有些话可说,就赶个时尚,也算交了差吧。

  上网查了下,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提供的“2008年全省消费热点评论”,十大热点评论,没有涉及农资质量问题,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般的轻松。又瞅见,福建省消费者委员会的报告,称在投诉总量呈整体上升的情况下,有一些往年投诉热门的商品和服务却不升反降。2008年投诉增长居前十位的是商品占三类,服务占七类,认真地浏览,没有涉及到农资方面问题,暗自庆幸,窃喜不已,难能可贵的是心里阳光明媚的欢喜。《南京日报》日前公布了南京市《2008年十大投诉热点》,我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一条一条地往下看,竟然真的没有农资类商品。心情马上豁然开朗起来,看来涉及农资的厂商们咪西咪西,觉悟大大的好了。可惜在同时发布的南京市《2008年十大消费者维权案例》中怎么又看到“便宜农资买不得,坑农害农不能有”,有点大煞风景,倒也顺理成章。可能是涉及农化行业的,更加关心农化行业,更加了解农化行业,更能深谙其中三昧,哪能一夜之间风和日丽呢?

  其实,假冒伪劣农资一夜消失殆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慢慢减少倒是可遇而可求的事情,也是努力的方向,千千万万别奢望眨眼间回首间挥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根据中消协和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消费者协会(委员会)的投诉汇总可以发现:2007年农用生产资料投诉18828件,2008年农用生产资料投诉16701件,下降11.3%;2007年种子化肥投诉8912件,2008年种子化肥投诉7985件,下降10.4%。感谢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将农资问题列为单项,单独成篇,如此叙述:“农资投诉仍下降,维权努力不放松”,报告称从2005年到2008年,农资投诉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其中对农资质量的投诉下降了11.7%,对假冒农资的投诉下降了29.1%,对营销合同的投诉下降了32.7%,并着重指出:1,应当加大对农村消费者购买种子、农机具的保护,避免消费纠纷对农时的影响。2,农资投诉带有群体和普遍性,及时解决农资纠纷,维护农民权益,对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3,国家大力推广“家电下乡”活动,应当密切关注下乡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农村市场。4,对采用广告、邮购等形式向农村消费者推销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技术的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要加大查处打击的力度。看来农资问题还是比较有名气的,否则怎么会重点拿出来重点强调呢?

  心情才好起来,省工商局的熟人来电聊天,又知道,江苏已通报了全省2008年消费投诉情况,通报称2008年一般性日用消费品的投诉总体呈下降趋势,热点集中在房屋及装修建材,农用生产资料,计算机及IT产品等方面,还是没能逃过此劫啊!青山依旧在,只是有点红。可能是更加隐晦隐匿了,再逼我,再逼我我就装死给你看,共同感慨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蒙蔽功能增强了,越发忽悠了。对于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如果作为失败的典型,它确实太成功了!

  人们说,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其实我们觉得农资行业更应该是良心行业,消费者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老百姓,也是大家公认的弱势群体,更是哺育、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普通老百姓,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都会误了农时,误了收成,甚至要死人的。怎么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尽丧天良呢,要遭天谴得报应的,绝对不是吓唬你。

  不太愿意这样的义愤填膺,也就是不愿意给人以牢骚满腹的感觉,甚至于愤世嫉俗的滋味。其实在讲究诚信的社会,只要凭着良心办事,别让良心给狗吃了,就能和谐和平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是没有诚信、同情心、责任感等基本的道德理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这对于事关民生的农化行业尤为重要,但愿所有从事农化行业的厂商们没有今年“两会”总结的“半夜逃逸”、“大幅裁员”、“隔岸观火”、“制假贩假”、“穷庙富和尚”、 “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等七种典型的“失德行为”, 这个不可以有,这个真的不可以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