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为了进一步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匮乏,农村金融机构覆盖不全面、竞争不充分、农民贷款难等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其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农业银行完成股改后,在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同时,业务全面回归农村,陆续向农户发放“惠农卡”,以此向信用优良的农户发放贷款;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其业务亦主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户;农村合作金融通过近些年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后,产品更加丰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在农村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对“三农”实施全方位、宽领域的支持,这些举措必将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市场竞争态势逐步加剧,这对于长期缺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而言,本是好事。但在竞争逐步升级过程中,一些不良的竞争倾向值得引起重视。农村金融机构为了抢得优质客户,在推出服务新品种、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纷纷降低贷款发放门槛,降低贷款利率,承诺优惠条件,吸引抢拉客户,银行间不顾客户贷款承受能力,给工作人员下达贷款营销任务,争相向优质客户投放贷款,非理性的在“垒贷款大户”,个别银行的工作人员直言不讳的说:这是上级逼我们发放不良贷款。这种局面若不加以规范,若干年后,银行的不良贷款将逐步增加,贷款不良率会再次反弹,经营风险逐步加大,步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国家信贷资金损失。
这种情况应引起国家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及早从宏观政策层面加以引导、规范,使之银行间的竞争成为良性竞争,彰现政策效应积极的一面,避免不良后果产生然后再治理,使治理整顿成本加大的局面形成。金融机构更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提供优质服务,理性竞争,更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专长,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准确定位,避免恶性竞争最终导致经营风险加大,信贷资金遭受损失,银行的企业形象受到损害,确保自身健康、稳健、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通过自身的逐步强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