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钾肥后市您如何看?”
“很难说。”
“为什么?”
“谈判还没有开始,现在说,太敏感。”
这是记者与一位钾肥专家的对话。然而,不是所有人都会对钾肥“过敏”,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行业分会会长魏成广时,他表示:“虽然外商还在积极启动钾肥谈判工作,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就去年的剩余库存量而言,今年中国不进口一粒钾肥也够用。”
一粒钾肥的沉重泡沫
为什么一粒小小钾肥让很多业内人士如此谨慎,让许多农民因为“太贵了”而望而生畏的钾肥背后,到底埋藏着怎样的真相?这位业界专家的讲述,也许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粒钾肥沉重泡沫形成的全过程……
2004年以前,中国进口氯化钾的到岸价格一直在100美元/吨左右,价格变化幅度很小。但是进入2004年,由于国际钾肥需求量的大幅上升,导致钾肥供应略显紧张。在2004年底,国际钾肥供应商向中国钾肥进口商提出了每吨上升40美元的要求,在几乎没有受到中国进口商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就顺利成交,中国的钾肥进口商也因此提高了国内钾肥的供应价格。2005年底,国际钾肥供应商在又提出了每吨上涨40美元的不合理要求。在此情况下,国家采取了联合谈判的措施,引入第三方谈判机制,由中国五矿进出口商会和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牵头组织协调谈判,和国际钾肥供应商展开了拉锯战。直到2006年7月23日才签订了合同,最后以每吨钾肥上涨25美元成交。在2006年底,由于有年初中国抗衡国际钾肥生产商的影响,国际钾肥供应商仅以离岸价每吨上升5美元就和中国达成了钾肥进口合同。
对此,这位专家认为,实际上由于国内钾肥进口内部利益协调不力,并没能真正打破国内钾肥进口垄断的状态,中国的钾肥进口实际上仍然由少数经营商掌控。
“5美元只是一个假相,更大的泡沫在后边。”业内专家这样说。专家认为,国内钾肥进口成本的不透明,使得2007年国内钾肥价格继续大幅度上升,并且创造了中国进口钾肥以来的最高记录,年进口达941万吨。在2007年底进行的2008年度钾肥进口谈判时,本应该利用中国国内钾肥库存充裕的有利条件和国际钾肥供应商进行抗衡,但是就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国内钾肥进口商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国内的钾肥供应价格,在每吨氯化钾进口成本不足2000元人民币的情况下,将国内氯化钾终端市场炒到了接近5000元/吨,这给国际钾肥供应商进一步提高价格再次提供了口实和理由。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钾肥进口商接受了每吨上升400美元的“离谱天价”。然而,伴随钾肥泡沫不断膨胀的却是2008年中国钾肥消费量的锐减,“农民不认可”成为2008年中国钾肥市场的最强音。
今年以来,钾肥价格高位盘整,近期渐现跌势,外商与国内斡旋的脚步尚未停止。
今年还用进口钾肥吗?
当钾肥进口已经成一种“习惯”,终端价格严重暴露行业矛盾,许多人开始询问,中国钾肥目前的产量和实际库存到底是多少?今年钾肥价格会进入理性回归时代吗?今年还用进口钾肥吗?
在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行业分会《中国钾盐产业蓝皮书》中公布了近年来钾盐产量与消耗的相关数据:2006年钾盐产量330.22万吨,2007年钾盐产量286万吨,2008年钾盐产量330万吨;2008年度消耗量700万吨,2007年剩余库存结转量500万吨,2008年总资源量:进口550万吨+国产330万吨(矿物生产)=880万吨,2008年度剩余总资源量:180万吨(2008年总资源量880万吨-2008年度消量700万吨),2008年总结转量:680万吨(2007年结转500万吨+180万吨);2009年预计消耗600万吨,加上需求增长10%为60万吨,总计660万吨,2009年总资源量:1080万吨(2009年预计生产400万吨+2008年的总结转库存量680万吨),预计2009年度结余420万吨。
从一组连环数字中,可以判断,今年中国钾肥即使不进口,国内市场不但够用,甚至还会有“新的库存”。
在中国近年钾肥进口量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从1998年以来中国钾肥进口持续增长,尤其是近五年,钾肥进口更是以每年百万吨左右的幅度“猛增”,而到2008年,钾肥进口发生“大逆转”,从2007年进口近1000万吨跌入进口钾肥500多万吨,与1998年的进口量持平。大起大落,十年一个轮回,这又意味着什么?
低成本钾肥遭遇国际垄断,钾肥进口“老问题,理不顺”,中国农业发展需要钾肥支撑,高价钾肥农民难以承受,诸多现实与矛盾成为“十年轮回”的必然原因。如果说,要靠“炒作”或其他非市场行为让农民来消化目前的钾肥库存,几乎难以实现。教训的背面是经验,如何放远眼光,从农业发展大局培养关注钾肥的新型农民,才是国际国内钾肥供应商的当务之急。
中国钾肥在沉睡中醒来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国家在钾肥问题上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中国钾肥的希望在西部,茫茫戈壁、浩瀚盐湖正在民族钾肥工业大发展的进程中悄然醒来。
专家介绍,中国的钾盐资源目前主要产区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罗布泊盐湖地区,钾盐氯化钾储量7.91亿吨。四川、贵州、新疆、陕西、西藏、云南、甘肃等新发现的钾盐板块预测为2.3亿吨,总计可供开采的钾盐资源10.21亿吨。
中国钾盐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钾盐发展的产业政策:从1997年—2007年,国家先后制订并完善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列举钾盐产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把钾盐产业列入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之中,并对钾盐生产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
中国钾肥工业走过了50年发展征程,而近10年来,钾肥工业实现了加速发展。“我国现已建设了以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新疆罗布泊盐湖为主的钾盐生产基地,其中察尔汗盐湖地区的钾盐生产企业青海盐湖工业集团2008年度钾盐产量213万吨,其他生产企业生产钾盐117万吨,生产总量达330万吨。”业内专家这样介绍。
2007年盐湖集团正式试验固转液工程,规划再建设一个100万钾肥工程项目,未来青海盐湖集团的总产量将达到300万吨以上。2006年开工建设罗布泊“国投罗钾”120万吨工程, 2008年12月8日正式投入运行,并于2009年2月17日通过了罗钾二期170万吨钾盐的工程论证,全部工程建成后,产量将达到300万吨硫酸钾。在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中信国安100万吨钾镁肥、滨地钾肥78万吨钾镁肥等其他钾肥项目也正如火如荼,陆续投产。
在中国盐湖逐渐“醒来”的同时,中国企业正在将触角伸向国外,寻找开发更多钾盐资源。目前,在老挝的4家企业,中寮矿业规划建设500万吨的钾盐工程,5万吨示范工程已开工建设,今年建成投产;中国水电规划发展建设100万吨钾盐工程,现已完成探矿;老挝嘉西钾盐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分三期发展建设成300万吨钾盐工程,现已完成探矿,第一阶段10万吨示范工程已经开工建设,2009年底建成投产,第二阶段100万吨于2013年建成投产,第三阶段2017年达到300万吨的生产规模;开元集团在老挝甘蒙省取得195平方公里的探矿权,可规划100万吨钾盐建设规模。随着国外的钾盐项目陆续建成,将给国内提供有效钾盐供给支撑。
专家指出,中国钾盐在西部的崛起将大大提高国内钾盐供给率,中国在未来的10年左右,将增加到800多万吨钾盐供给量,到时将彻底改变中国依靠进口钾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