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关于行业组织是否有用、该不该存在,是否符合市场竞争要求,历史上一直倍受争议。
不知是否有人留意: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当下,国内很多化工产品的市场并未因此一蹶不振,而恰恰相反,不少行业在年初市场淡季反而走出了一轮上涨行情——春节之后,尿素、硝酸、苯胺、对邻硝、两钠等产品的价格如严冬里傲雪迎春的寒梅,在化工和化肥市场里竞相斗艳,攀比上涨。这就是今年2—3月份以来化工市场出现的“冬季春来早”现象。而这些“早春”现象和逆势上涨行情的产品品种和行业,与行业OPEC组织及企业间的“抱团取暖”有没有联系?有多少联系呢?笔者认为值得探讨。
OPEC,中文译称欧佩克,是国际上自愿结成的石油输出国政府间的组织。宗旨:保持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致力于向市场提供价格合理、供应稳定的石油,同时兼顾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双方的利益,通过消除有害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为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方式:通过自愿减少石油产量,或在市场供应不足时增加石油产量的方法达成上述目标。由于其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量60%,因此它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我国自化工部撤销以后,全国整个化工行业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潮沉浮,化工企业的命运完全由市场机制来主宰,哪个产品过剩、哪个产品短缺,企业不仅要当卒当马,还要当车当相,宏观、微观都要把握,一旦投资和决策,错误产品不能适销对路,企业就是死路一条。然而作为市场的一个最小元素,企业怎么可能在宏观和微观均拥有那么多的信息触角?几年下来,国内大量企业和行业出现过度投资、资源过剩、竞争恶化的现象,投资的盲目和竞争的无序直接将大量的行业、企业拉向了亏损、破产的边缘,停产减产使社会供需资源重新分配,市场起起伏伏、跌宕不止,展示市场规律、优胜劣汰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人们生存压力的增大和国民幸福指数的下降。
期间,化工业界开始有名人志士看破事态根源,深感忧虑,奔走呼号组建民间行业OPEC,实施行业自律和自救,促使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从2006年起,一些深受盲目投资、无序竞争、价格长期低迷之苦的行业开始陆续自发而起,效仿国际OPEC,建立行业民间组织,加强行业内的沟通和协作,兼顾生产和消费双方的利益,反对恶意竞争,消除有害价格波动,共同承担行业责任,确保供货资源和价格稳定,供需互利双赢共繁荣,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进入2009年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和蔓延,化工领域为了抵御经济危机给行业带来的萧条,很多行业纷纷开始效仿成功行业有组织的做法。仅2009年3月份一个月,全国化工系统就有不下于5—6个行业举行了这种民间组织活动,大有越来越风靡的迹象。许多过去从未有过任何组织和活动的行业,今年也开始组建行业组织,提升产业人气,有的甚至已经渗透到一些国家半垄断行业。
最经典的例子当数硝酸铵这个行业。硝酸铵不同于一般的化工产品,由于它特有的危险爆炸性,受到国家公安和安全部门的严格管制,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手续繁杂,门槛很高,非一般企业和个人资金能够介入,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但相比化工其它行业,硝酸铵由于运输限制,市场流动性差,企业之间的交流也因此较少,行业从未有过组织与规范意识。虽然硝酸铵已经在金融危机的牵连下,价格持续在成本线上盘桓了好几个月,下游民爆产品的价格保持了半年的低成本、高价位的巨额利润,产业链上相邻的两个环节利润比例是严重的冰火两重天,极为不对称,但上游硝酸铵行业却没有一个企业敢冒市场风险率先调价,成本不堪的唯一出路唯有减产停产,极不利于产业之间的协调、健康发展,2009年以来,国内硝酸铵企业的减产面积就达30%,以致有硝酸铵企业无限酸楚地说:“他们民爆企业开奔驰坐宝马,我们硝铵企业凑合一辆桑塔纳都很难。”
温总理说:“这场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心暖则经济暖”。而笔者这里想说:在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我们暂且放下内部争议,用这种已经被很多行业证明非常有效、半组织化的方式抱团取暖,挽救自己濒临衰败的行业,振兴产业,振兴国家经济何乐不为?抱团则心暖,心暖则行业暖,行业暖则经济暖,经济暖则国强,像温总理说的:大家共同用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化工、中国的经济,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