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初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经营模式也打破了原来“坊”、“市”的界线,开始向街道两边扩充发展。据《东京梦华录》记述,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沿街两旁,各种店铺几乎是一步一见。
宋代的茶肆不仅在都市经营活跃,而且在乡村小镇也随处可见。如《水浒传》第三十三回中记述:“那清风镇也有几座小勾栏并茶坊酒肆。”宋人洪迈所著的《夷坚志》中多次提到乡镇的茶肆。如“京师民石氏,开茶肆,令幼女行茶。”“临川人苦消渴,尝坐茶坊;”“到江州,共过一茶肆。”“黄州市民李十六,开茶肆于观风桥下;”《黄池牛》中描写黄池镇茶肆,有楼上楼下两层,茶客十分簇拥,也算小有规模了。
茶肆的增多,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吸引顾客,宋代的茶肆已开始重视内部的装饰摆设。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的茶肆,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杭州的茶肆更是“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又说:“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门面装饰一般都金漆雅洁。”而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那里的大茶坊“富丽堂皇,张挂名人字画,择址亦选风景优美之处。”而茶具也是上档次的。
与茶肆经营环境上档次的同时,茶肆提供服务的项目也更加多样化。于时,艺道(即茶肆里的娱乐活动)也应运而生。当时茶肆的娱乐活动主要还是弦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雇用乐伎歌女,这是茶肆用以招揽顾客的重要手段。二是茶客们(多为富家子弟)专门到此茶肆习乐学唱。三是茶肆定时约请说唱艺人,到此卖艺说书。当时茶肆,除了弦歌说唱之外,也开设有博弈(棋艺)形式的活动。“宋时茶肆南北皆有玩具以娱饮者,亦正不俗也。”
宋代茶肆里的饮品,为了色泽上的悦目,口感上的多样化,在茶水中增添一些佐料,使其成为茶汤,此也成为茶肆经营的一个特色。宋人风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放药材甘香者属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可见在茶水中加入甘草共煎,更受当时茶客的青睐。根据季节的不同,不少茶肆的茶汤也灵活应变。南宋临安的大茶坊“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日添卖七宝擂茶,馓子或卖盐豉汤,雪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吴自牧《梦粱录》·《茶肆》)吴敬梓的《水洲传》中,提到的茶汤更是多姿多彩,如王婆茶铺里就有梅汤、合汤、姜茶汤、宽煎叶儿茶等。这种有茶有汤的茶肆,更受到宋代普通民众的欢迎。茶肆除经营茶及茶汤之外,有的茶肆还兼营其它生意,以求更好的商业利益。《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潘楼东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画图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布。”《武林旧事》中载:“天街茶肆,渐以罗列灯球者求售,谓之灯市。”还有的茶肆兼营旅馆的,浴室的,面馆的等,这在北宋时期已是见而不鲜了。
由“陈桥兵变”开启的大宋王朝,结束了中华自安吏之乱以后200年间的军阀混战局面,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随着茶业种植的扩大,茶叶产量的剧增,饮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缘此,我们可以说,茶肆起于唐代之后,经过五代的加固,到了宋代,已呈现出旭日东升、上弦月满的兴隆景象,也为明清茶馆业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