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第二章 世代茶缘 专注百年


  铁观音发源地。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在人民大会堂给“茶王”王文礼颁奖。

  2008年,八马茶业掌门人王文礼因符合“完整掌握项目技艺、具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积极开展传承活动”的要件,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是铁观音的一件盛事,是安溪的一件盛事,更是中国茶界的一件盛事。

  从这一刻起,王文礼和他的八马茶业更为世人瞩目。

  抉择  为茶谋划人生

  且看世人对王文礼先生的称誉: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第十三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人大代表,安溪县人大常委,泉州市人大代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泉州市总商会副会长,2004年度“中国茶叶企业十大风云人物”,2005年度“中国特产之乡优秀企业家”,2007年福建省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安溪县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风云人物……

  王文礼不是天才,却具有超越常人的卓越才能;他从事的茶行业古老而且平凡,然而他却心怀天下,以至尊至雅的气度将这一传统的民族产业推至伟岸。他说他的家乡安溪造就了他自强不息的性格,而他同时被安溪这块热土幸福地滋养。

  十六年前的王文礼还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毕业后来到深圳一家大型报社从事记者职业。躁动不安的都市崇尚快餐文化,华灯初上的斑斓盛宴是现代都市的独有景观,而王文礼那洗尽铅华的纯朴真情却并不偏爱这些。

  “当看到在一些高档场所,一杯咖啡的价格竟是茶水数十倍时,我的心里感到莫名的痛楚。”王文礼的此番感言,道出对茶的一往情深。漂泊他乡的短暂经历,使他意识到蕴涵深厚文化的茶产业拥有巨大商机,他预感崛起的中国即将是饮茶的大国。他的家乡是千百年来种茶、制茶的胜地,巧之又巧的是他的家族正是掌握着百年传统制茶技艺的铁观音世家。造福家乡百姓、弘扬民族文化似乎注定是他毕生的宿命、执著的信念、追求的理想。

  于是,他做出了人生当中最重大的抉择——弃文从商。他毅然辞去了报社记者工作,离开深圳回到家乡,于1993年办起了安溪西坪溪源茶厂,不久就注册了“八马”商标,开始了锻造中国茶叶品牌的艰辛历程。起初,他还担心家里人会反对,没想到流淌着铁观音血统的家族早就指望文化水平最高的他要挑起大梁,“做最大最好”是家族的企盼。于是,他成为八马茶业掌门人。

  天赐茶缘  传奇始祖

  “我是从小喝着铁观音、听着家族传奇故事长大的。”王文礼如

  是说。天生茶人,这正是他对茶叶如此执着的深刻原因,他的信念早已在273年前祖先发现第一株铁观音茶树时埋下了种子。

  晨曦中,雾霭弥漫的山峦,渐渐呈现出美丽的黛色;溪水畔,飞鸿掠起,惊醒沉睡的茶园。八匹骏马拉着的马车,从历史深处轰隆隆地驶来,满载歌声,满载茶香,满载传说。

  清乾隆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一带,也就是王文礼的故乡,一位叫王士让的仕人,自幼习读诗书,聪颖过人,且平生以收集奇花异草为喜好。为使读书与收集花草之事两全其美,故将书房筑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每于夕阳西坠,徘徊于南轩之旁,自是乐在其中。一日,他如往常般在山麓里寻访奇花异草,忽然,视线被隐现在层石荒园间的一株奇异树种吸引了过去。仔细辨认一番,他认定这是株与众不同的茶树,遂喜出望外将其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压枝繁殖。时至春暖花开,王士让对茶树适时采摘,精心烘制,加工成成品,并将此茶馈赠给了同僚好友礼部侍郎方苞。方苞品其味非凡,遂献内廷。深谙茶道的乾隆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垂问茶史。王士让如实禀告此茶发现的始末,乾隆细察、掂量此茶后,觉得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犹如“观音”,乃赐名“铁观音”。由此,先祖王士让成为铁观音的发现者,王家便与铁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段传奇的家族史由此展开。

  这段书香传奇便是著名的“皇帝赐名”,也叫“王说”。

  飘洋过海  “信记”扬名

  历史走到铁观音第十代传人王滋培的时代已是民国时期。此时中华民族倍受西方列强侵略,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安溪西坪尧阳的民众同样饥寒交迫。为了生计,王滋培把茶园和茶厂交给亲人管理,只身到厦门开办“信记茶行”专营铁观音,不久又在泰国开办了一家茶行,将铁观音传到东南亚。“信记”,顾名诚信经纪,王滋培以名副其实的诚信经营,使信记茶行闻名东南亚,王家也因经营茶业而富甲一方。

  王滋培为人豁达,乐于传授铁观音制作技艺和经营之道,加之道德高尚,建国初期多次当选为安溪县人大代表。

  技艺精湛  第一茶师

  铁观音第十一代传人王学尧与父亲王滋培一样视铁观音为生命,由于悟性奇高,善于研究,年少时就成为铁观音的制茶高手,他做出的铁观音是茶客们争购的珍品。1952年,安溪县唯一的茶厂——国营安溪茶厂成立了,经过严格的政审、考核,王学尧成为安溪茶厂的首席评茶师,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耀。王学尧在国营茶厂将铁观音加工技艺和审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评茶公正准确,拼配加工技术精湛,为国家的茶叶出口创汇尽职尽力。作为一代茶师,他尽心培养实践型人才,为安溪茶叶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许多他的门生回忆起王学尧师傅时,总会谈起“在那年代,师傅

  能那样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的制茶技艺传授给我们,是多么的难得。”

  承上启下  励志后代

  铁观音第十二代传人王福隆,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他是王学尧的大儿子。父亲不愿意他继续干茶叶这个苦累活,要他走仕途之路,于是供他读完高中。或许是铁观音的魅力,抑或是对家族几百年做茶的眷恋,他毕业后毅然选择回乡做茶,此时已是上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时代。

  家里的几亩铁观音茶树自然归属集体所有,王福隆成为大集体的社员。因他文化高又聪慧,生产队安排他负责茶叶技术,主要操手铁观音的关键工艺——做青。得益于世代传承,加上刻苦钻研,他很快成为乡里乡外有名的做茶高手,由他做出来的铁观音质量上乘,品质优异,他也为此获得生产队最高工分10分。1975年,福建省要在福前创办农场和国营安溪第八茶厂,到西坪选招有技术的茶师,王福隆在众多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不久便被提拔为主评茶师。与他父亲一样,王福隆成为国营茶厂主要技术负责人,是安溪铁观音老一代的著名茶师。

  王福隆倾心教育年轻茶人,做茶要有恒心和毅力,评茶要有悟性和耐性,一点浮躁都要不得。

  两说合一  发扬光大

  有关铁观音的起源还另有一个传说——“观音托梦”。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观音菩萨托梦让西坪茶农魏荫在观音仑打石坑找到一棵神异的茶树,后移植家中一口破铁鼎里精心培育。成茶采制后,茶色黛绿,重实如铁,韵味悠长。因系观音菩萨托梦所赐,就命名为“铁观音”,这就是“魏说”。

  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而为,奇妙的事情再次发生。王士让的后代,铁观音第十二代传人王福隆,将魏萌的后代娶进家门。历史在这里交汇,两个家族的结合使铁观音更集自然精华与惊世传奇于一身,而他们的爱情结晶正是八马茶业掌门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传统技艺传承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文礼。“王说”的文化气息,“魏说”的传奇色彩,造就了铁观音的神韵轩举,也为今天的“八马”铁观音烙上先天的神奇印记。

  面对一手创立的非凡企业,王文礼冷静地说,前辈因时代原因无法将铁观音做大,而到我们这一代恰逢盛世,铁观音这一茶树奇种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这是历史的机遇,更是历史的责任。

  从先祖王士让发现第一株铁观音茶树起,八马茶业就注定要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不仅是铁观音的发现者,也不仅是铁观音的推广者,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中国茶文化的弘扬者。安溪铁观音制作技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身份可谓实至名归。这份熠熠生辉的荣耀背后,承载着道不尽的历史与奇迹,正应了“天生天养,土修其善,御赐其名”。

  一个家族史,就是一部茶文化史,这在中国现代茶史上非常少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风云怎样变幻,他们世世代代三百年来专心做茶、虔诚事茶,仅这份难能可贵的专注就是一件至尊至雅、极富中国文化精髓的事。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