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开元集团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围绕化肥产业链条多元整合和扩张的史书,他们始终把化工、化肥作为主业重点发展,通过不断完善化工产业链,使源头的矿产资源与终端的化肥品种链接,实现原料与产品的相互配套。“一业为主、适度多元化经营”是开元的长期发展战略,而矿业勘探、开发更是开元集团立足多元化的产业延伸。在矿产资源方面,开元集团先后在国内的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区以及非洲的赞比亚、东南亚的老挝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
进军境外钾盐资源领域,是开元集团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钾肥资源解困方略的有机结合。目前,开元集团已经取得了老挝甘蒙省和沙湾拿吉省195平方公里钾盐矿的勘探权。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钾肥是中国化肥行业的“软肋”,资源有限与需求增长的矛盾长期困扰中国,导致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难以逆转。为此,很多企业都在寻找“走出去”投资和开发钾盐矿的时机。
2008年6月和8月期间,老挝国家主席朱马里两次访华,期间与我国达成了“资源换资产、全面推进双边经贸合作”的共识。随后,商务部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并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中国和老挝经济规划》,力图通过多种投资形式开发老挝资源,支持老挝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政策背景下的“走出去”战略为化肥企业境外开发钾肥资源找到了“落脚点”,为开元等企业率先“登陆”老挝提供了政策依据。
目前,四川开元集团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勘探效果理想。四川开元集团董事长赵思俭介绍说,根据195平方公里的物探情况,按照331标准计算,大约有1-2亿吨的钾盐储量,而其资源量则预计可达5亿吨以上,该钾盐矿品位度高,前景十分良好。
“川军”挺进境外钾盐资源,为缓解国内钾盐稀缺的资源状况、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为海外钾肥“回流”提供一个重要渠道。但是,不言而喻,在“走出去”的四家企业中,还面临着在国外创业的诸多难题。地域文化的差异、政策环境的生疏、资金调动周期长受制当地交通状况等,都是这些企业大展宏图时需要慎重对待客观问题。特别是老挝政府更关注中国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环保处理,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异国考验和现实问题。
首先,钾盐矿的开发技术受制于行业整体水平,同时,在环保方面,开采废渣还是一个行业性技术难题,企业为主的研发力量还显单薄。作为“走出去”的企业更需要增加彼此之间的技术交流与沟通,联合技术力量,合作攻关。从这个层面上说,钾盐开发企业更需要国家科研力量的介入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其次,技术转化也面临巨大成本压力。据业内权威人士透露,钾盐矿仅勘探费用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这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走出去”的企业更需要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对于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目前中国在老挝的钾石盐开发投资企业有四家企业,其中两家民营企业、两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决策速度上拥有优势,但是,国际、国内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壁垒”使民营企业的劣势也是捉襟见肘,虽然国家对“走出去”的企业给予了部分政策,但是对于民营企业,在行政归属模糊、审批找不到“婆婆”、出具手续难这些老问题上,还面临着国内、国际融资环境差异大、政策障碍导致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资源严重不平等的新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民营企业无疑还处于绝对的弱势。比如,国家在贷款方面有明确规定,所有银行贷款都需要国内资产抵押,但是对于境外投资民营企业,毕竟有几十个亿资产放在那里可以抵押企业还是少数。而中国在老挝银行没有分支机构,境外贷款还不可行。
可以说,作为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民营企业,开元集团的坦途中潜藏着一般企业不曾遇到的艰辛与坎坷,但是,“开元人”似乎没有任何踌躇和丝毫的犹豫。“东南亚资源一旦释放,将影响未来中国乃至世界钾肥格局的变化。如果产量太大了,以后价格可能也会下跌。”“开元”的决策者依然是一付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这让人们看到,通过技术、项目、资金、股份渗透等多途径、多方式的双向合作,涉足矿产、房产、化工化肥、销售网络建设等多领域的“新开元”锋芒显现。“开元人”正用他们的智慧之手,描绘着开元集团的新篇章,也给中国的钾盐产业添写着“开元人”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