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磷集团坚持转化资源、创造效益的经营理念,大胆创新跨越式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矿业、磷化工、煤化工、建设建材、贸易和物业六大产业,仅用8年时间就再造了10个开磷。
吃干榨尽:创新矿山开采模式
走进开磷集团用沙坝矿井下生产作业区域,蜿蜒崎岖的运输巷道中,每间隔4至5米,就拉开了一道石门,连绵几千米。据井下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这就是企业正在推广实施的荣获“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充填法采矿”新工艺。
由于矿区属独有的斜中厚矿体资源,开磷之前先后采用小中段崩落法、房柱法、无轨式锚杆护顶崩落法和锚杆护顶分段空场法开采工艺,但这些采矿方法由于存在采空区,都会造成地表下沉等地质灾害。
2001年以来,开磷集团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对采矿方法及工艺进行再一次探索,选用磷石膏等固体废弃物作为填充物,在矿区用沙坝矿进行矿山充填法采矿试验。经过长达5年的采试充填工艺研究及方案委托设计、开拓和采准方案设计等工作,开磷集团先后完成注浆站选址、注浆钻孔施工和充填站系统联动试车。2006年,开磷集团磷石膏充填法采矿试验成功,使开磷集团矿石回收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还为磷石膏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创造了条件。
如今,在实施充填法采矿法开采的开磷集团井下巷道中,令人生畏的巨大采空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一个个固化后的磷石膏等固体废弃物与山体形成的“天然”整体石门。
充填法采矿方法的成功实施,使开磷集团资源回收率提高了10%到15%,资源损失率由30%降低到15%以下,同时还防止了地表塌陷。该采矿方法在开磷矿区全面推广应用后,按照现有资源储量和开采规模,累计可以多采出矿量6000多万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5年,同时每年可处理利用磷石膏200多万吨,减少磷石膏及采矿废渣占地堆存土地约1500亩。
绿色发展:创新循环利用模式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抓好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使“三废”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再生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通过10多年努力,开磷集团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接利用“二水”磷石膏通过采用“一步法”生产工艺生产新型磷石膏标砖的综合利用技术。开磷集团现已建成年产1亿块新型磷石膏标砖的生产线。
开磷建成的6000万块/年矿渣砖生产线,每年可综合利用废渣15万吨,少占用土地0.1平方千米,节约征地费用150万元,同时又解决了人员分流和土地征拨的难题。下一步,开磷集团将再建设两条矿渣砖生产线,达到1.8亿块/年的生产规模,届时可消耗废渣45万吨。
为实现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开磷集团在息烽磷化工基地投资新建和改造了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工业废水经处理后一部分返回生产系统循环使用,一部分用于厂区、生活区景观喷泉及养花养鱼、种草种树,为企业每年节约取水费和排污费1600万元。同时,开磷集团对矿区井下年均排水量为782万立方米的涌水进行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的实施,使开磷集团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的线型模式,建立起“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物质流动模式和内部循环经济体系运行模式,实现了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开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反哺农业:创新扶贫济困模式
“三农”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开磷集团作为支农企业,以“支持农业发展、支援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致富”为己任,在保障农业用肥的同时,积极推广良种、良肥、良法的“三良”种植方式,实施了“造血式”的扶贫工程。
开磷集团多次组织专人深入贵州省一类重点贫困村——水城县金盆乡棋林村和双塘村,了解当地农民的种植方式和用肥情况,并对两村土壤进行了抽样检查分析;组织农技人员购买优质脱毒马铃薯种128吨、优质杂交玉米良种2560千克送到农民手中,积极推广“良种”种植方法,改变长期以来种子产量低下的问题;配送了最好的“开磷牌”磷酸二铵肥料近200吨,确保实现“良肥”种植,提高农业单产量。
今天,面对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开磷集团已经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磷矿石开采能力达到400万吨/年;建成了息烽磷化工基地,高浓度磷复肥产能达到180万吨/年;在开阳矿区加快推进开阳矿肥基地建设,国内第一个120万吨/年坑口磷酸二铵项目及矿山改扩建工程将在今年建成投产,最终将形成350万吨/年高浓度磷复肥和400万吨-500万吨/年磷矿石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