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4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广西六堡茶


茂圣六堡茶之“本”

  产之于“六堡”——产地正宗

  六堡茶为历史名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属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是由地名命名而发展为专门茶类的一种茶叶。其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清嘉庆年间就列为全国名茶。

  苍梧县的六堡乡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天。六堡乡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在境内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从梧垌到合口这些村镇,峰峦耸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较大。茶叶多种植在山腰或峡谷,距村庄远达3-10公里。那里是个林区,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历史上,六堡茶产区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蚕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质最佳。据记载:恭州村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雾独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则蒸发少,故其茶叶厚而大,味浓而香,往往价格昂贵。其次为黑石村所产之茶,其山为黑石与坭所造成,溪涧之水长流,故茶树得水足,茶叶大而厚。

  茂圣六堡茶就是以六堡镇茶农种植的茶为根本,这是“茂圣六堡茶”之所以保证其品质纯正的原因,也是茂圣六堡茶之所以获得诸多荣誉以及产销两旺之所在。

  源之于“六堡”——树种正宗

  六堡茶为灌木型叶种,茶树鲜叶为大叶种茶树的鲜叶,树势开展,分枝密,从芽色分有四种。即青苗茶占60%,紫芽茶占20%,大白叶茶占5%,米碎茶占15%。以青苗茶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

  《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俱有出茶(如五堡,四堡),但不及六堡之多”。

  《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

  茂圣六堡茶以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特定的茶树品种为主要原材料,树种正宗,是其它茶树品种所不能取代的。

  据当地茶农反映,曾经有一段时间,有的茶农为了扩大种植面积,而茶苗不够,便从外地引进了其他品种,但后因其质量影响,损害了“六堡茶”的声誉,不得不放弃外地茶苗品种。

  植之于“基地”——产量保证

  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从2007年起就开始实施了“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建设茶叶种植基地,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连结的产业链。以六堡镇为中心,并在邻近宜茶区域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目前,公司茶叶种植基地面积达到3000多亩,为公司在获得稳定、可靠的原料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还计划申报1500亩有机茶园。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中,通过与农户签订经济合同,确定各种规格茶叶的价格,明确公司与农户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了利益联结机制,运行方式的全过程体现了合作双方的利益关系。同时,公司还在茶苗、运输及有机肥补贴等方面提供给农户更多的便利,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公司则依靠农民在基地上生产的在产品规格、产品质量、产品数量等方面都符合自己要求的茶叶作为加工生产的原材料。

  有了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茂圣公司生产的茶叶产量也有了可靠的保证。

  制之以“传统”工艺——质量保证

  六堡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粗壮,长整不碎,叶条粘结成块,间有黄花又称“金花”(即生有黄色菌类孢子);色泽黑润光泽;内质香气陈醇,汤色红浓,如琥珀色,滋味甘醇爽口;有槟榔味,香气持久,特耐冲泡,茶汤隔夜色、香、味不变。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茂圣六堡茶为保证“六堡茶”的品质,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

  传统工艺是以六堡毛茶为原料,其加工制作方法为杀青、揉捻、渥堆、用松柴明火烘焙。

  初制工艺: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

  复制工艺:过筛整形-拣梗拣片-拼堆-冷发酵-烘干-上蒸-踩篓-凉置陈化。

  初制阶段:白天采摘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新梢,晚上制作。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

  杀青——六堡茶杀青锅温160℃,每锅投叶2-2.5千克,杀青机每次投叶7.5千克,下锅后先闷炒后扬炒,然后闷扬结合,嫩叶多扬少闷,老叶多闷少扬。一般杀青5-6分钟,到芽叶柔软,茶梗折而不断,叶色转为暗绿为适度。

  揉捻——摊凉后进行揉捻,有手揉和机揉两种,手揉一次可揉l~1.5千克,机揉依揉捻机的大小而定。

  揉捻以整形为主,细胞破损为辅,叶破损率在40%即可,揉时加压要适度,其过程大体如下:轻揉-轻压-稍重压-轻压-轻揉,揉后解块。一般1-2级茶揉40分钟,3级以下的茶揉45-50分钟。

  沤堆——揉好之后,进行沤堆,即将揉好的茶坯放入箩内或堆放在竹笪上进行沤堆发酵。这是决定六堡茶色、香、味的关键工序。

  堆高3-5厘米,每箩装湿茶坯15千克左右,堆沤时间在15小时以上,茶堆温度一般在40℃左右为宜。如温度高过50℃,则会烧堆,因此在沤堆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散热。沤堆时温度低,即用60℃左右的火温将茶坯烘至五至六成干再沤堆。

  复揉——经过沤堆发酵之后,茶条会轻散一些,因此要进行复揉5-6分钟。

  干燥——烘干也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传统的方法是用烘笼,摊叶3.3厘米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温80-90℃,每隔5-6分钟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干下焙摊凉半小时,即进行打足火,足火温度50-60℃,摊叶厚度6.6厘米,烘2-3小时,茶梗一折即断即可。

  精制阶段:先进行冷发酵,将毛茶增湿,含水量达12%。堆沤7-10天,当茶叶水份干到10%左右,即上蒸半小时,至叶全软为度,叶含水达到15%-16%。通过沤堆的湿热作用,进一步促使茶叶内含物的变化。由于茶多酚非酶性氧化作用,继续使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增加,使其色、香、味加厚,达到六堡茶的特有品质风格。

  六堡茶的品质要陈,凉置陈化,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可欠缺。一般以篓装堆,贮于阴凉的泥土库房,至形成六堡茶的特殊风格后运销。因此,复蒸加工后的成品六堡茶,必须经散发水分,降低叶温后,踩篓堆放在阴凉湿润的地方进行陈化,使汤色变得更红浓,滋味有清凉爽口感,且产生陈味,形成六堡茶红、浓、陈、醇的品质特点。

 

茶品历史

  从陆羽《茶经》讲到的制法来判断,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或方块状的紧压茶较为可能;宋朝实行“茶马交易”,用砖茶运往西北换马,当时湖南就有黑茶制造,黑茶压成砖,运往西北,其中即以“茯砖茶”制法为先。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是广西传统的出口产品之一。

  古时茶商收购六堡茶分为细茶、元度、粗茶、行茶四个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茶庄常用大字标榜“正宗苍梧六堡茶”以广招来客。

  《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

  据苏海文在《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绍:“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价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它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工人阶级,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酷爱饮用六堡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厂,既收购鲜叶加工毛茶,又收购毛茶加工精茶,按国家规定:六堡茶毛茶分为1、2、3、4、5、6(级外)、7级(粗茶),每级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六堡茶以六堡这个小地方而命名,说明了这种茶一定非常的具有特色,并且离开六堡就不具备六堡茶的特色,所以只能叫做六堡茶,而不是叫“苍梧茶”或“梧州茶”。

  六堡茶独特的品质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知道,普洱茶以北方为主,又因其以马为交通工具,且常与北方的马匹作商品相互交换,故其往来之路被称为“茶马古道”。而六堡茶呢,见上述史书记载,多销往东南亚为主,东南亚以水路著称,且六堡茶深居山内,因此,六堡茶要外运,首先是通过竹排从溪、河运至水深、水面宽阔的河、江码头,再转用大木船运输。在漫长的水面运输过程中,大量的水汽渗入成茶中,甚至江河中溅起的水花经过茶箩等装载工具再渗入茶内,再度发酵,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有益的品质——黄霉菌,又称“黄花”、“金花”, 这种“黄花”在1987年国家标准中被命名为“冠突散囊菌”。这也许就是“槟榔香味”形成的过程。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就以这种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进入中国名茶之列。

  后来的六堡茶因交通发达不再需要走漫长的水路,为了使这种独特的品味保存下来,便把这个过程巧妙地运用于制作上。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享受日益膨胀,苏淑梅女士经过周密的市场分析和准备,于2004年12月,成立了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梧州第一家专营六堡茶的民营企业。公司成立后,以“标准严、品质高、服务好”为宗旨,以“传承百年精髓,追求卓越品质”为经营理念,以“纯雅礼和,用茶道精神缔造事业;红浓陈醇,以茶经品质练达人生”作为公司格言,推行“纯为其本,雅为其韵,礼为其德,和为其道”( 陈秀冬《茶赋》)的茶道精神,奉献六堡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公司于2007年已通过QS认证和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经CHC全国高科技质量监督促进委员会核准评为:全国首届产品质量保证示范单位。

  至今,公司共获得了十个国际茶博会金奖,成为六堡茶行业的领航企业。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