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4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泡”在成都茶馆

娇 龙

  街头茶馆。
  田园茶馆。
  顺兴老茶馆。

  成都有三多:茶馆多,闲人多,厕所多;成都茶馆有三宝:牌桌,棋桌,麻将桌。据说号称“休闲之都”的成都,最大的文化标记就是茶馆。黄炎培先生民国时期访问成都时,写有一首打油诗描绘成都人日常生活的闲逸,其中两句是:“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成都通览》记载,清代末年成都的茶馆有454家,到解放前夕茶馆有598家。当时的《新新新闻报》统计,每日去茶馆的人约占全市人口的1/5。人们这样形容成都的茶馆: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这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茶馆的社会属性十分复杂,到此的人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有雅俗共赏之意。

  在前往成都之前,对成都人的闲散以及成都茶馆的“地道”已多有耳闻,各种媒体对成都茶馆的介绍也堪称有声有色,总而言之突出一个字——“泡”。

  能够泡在茶馆,习惯于泡在茶馆,享受于泡在茶馆,成都人的这种“逍遥”让外地人对成都不得不有一种探奇和艳羡。在我们的印象中,可以被称之为“泡”的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钱,有闲,有趣。如果说成都的茶馆遍地都是,这句话也夸张不了多少。走到任何一个角落或是任何一条大街,“茶”字位于商铺牌匾上的高频字之首。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焦安巷一家寻常的“田园茶馆”。

  门脸不是很起眼,但是进得院子却是“应有尽有、五脏俱全”。翠鸟、游鱼、兰草、绿植,还有一只迎客送客的狗狗——“财财”,舒适的藤椅上一靠,绿荫阔叶下一呆,三五友人说说笑笑,满一副悠然自得。

  老板娘得知我是北京前去“探奇”的记者,非常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只听得她问:“素茶还是花茶?”我愣了一下,然后猜测素茶应该是和花茶对应的,想必是绿茶。于是回答“素茶”。一会儿,小妹就把一杯明前绿茶端了上来。当闲散成为成都人的一种性格,连采访都变成一种聊天。老板娘缓缓地将她的故事倒给我……

  她本在一家蜀锦工厂工作,因企业效益不景气就提前退休了。退休后不愿意闲在家里,也尝试过一些其他的工作,但是最终因为不想再看别人的脸色,便在成都买了一处房子,继而在房子外面的院子里开了一处茶馆。所谓院子,也全部都是老板和老板娘自己修建的,之间与工商税务城管“磨合”了很多很多次。当茶馆在这里落成之后,这条巷子的小偷也突然消失了,这让附近的居民和城管都很高兴,于是茶馆越来越兴隆。老板娘告诉记者,这里的茶都是5元一杯,顾客叫一杯茶愿意坐多久就坐多久,坐一天也没问题。这让记者很不解,如果长期这样经营,茶馆利润怎么来呢?老板娘继续说:“我们买的是60元一斤的茶,每月要交税170元以及其他的300多元的费用,另外有两个小工每月850元开支包吃住,茶馆每天的收入有500元左右,一个月的净利润大约3000元。”如此看来,在成都开个茶馆也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的月收入。老板娘坦诚地说:“开茶馆也就是赚点生活费,发财致富是不可能的。”据老板娘透露,在成都开茶馆的人,有很多每月都赚不到3000元。但是老板娘还是乐在其中,大概这样的经营也正合了成都人闲散的心态——钱不在多,够花就好,图个乐和,图个高兴。

  文化就是生活方式,这句话用在成都的茶馆文化中实在再贴切不过了。成都人去茶馆已经是一种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生活习惯,自然开茶馆在大多数经营者来说也不会是什么暴利行当。5元一杯“泡”一天,在成都,"泡"茶馆不需要有钱。

  那么总要有“闲”吧。在20世纪初西方人把成都茶馆与英国的沙龙相比,并称其为“喝茶沙龙”。在美国城市,酒吧为下层阶级提供了“一个能摆脱窄小住所而度过闲余时光”的公共空间,成都茶馆也具同样功能。人们去茶馆会友、交易、推销、卖艺、闲聊,或无所事事、观看街头行人。与西方工业国家八小时工作制不同的是,成都市民基本没有固定工作时间,只要他们不工作,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可呆在茶馆。老板娘告诉记者,茶馆一开门就有人来这里,直到晚上12点,很多人赶都赶不走。记者不解:“难道这些人不用工作吗?”老板娘更不解:“他们有的是工作完了来休闲的,有的是来这里谈生意的。”看来这种“闲”是我们这些习惯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很难理解的。总之,成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成就了茶馆业的繁荣。

  “泡”在茶馆的第三点就是有趣了。且不说人们常常引用的那句“飞在成都上空就能听到城市的麻将牌声”,单说汶川地震期间,成都人走出房子、走向街头,照样支起了麻将桌,那份恬淡从容,实在让人佩服不已。茶馆的趣味之一大概就在于此,即便是街头没有门脸、没有围栏甚至没有多大空间的茶铺,沿街的人行道上只要支起麻将桌或者牌桌,就会有茶客前来光顾且络绎不绝。“泡”在茶馆的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居多,除了自小耳濡目染的生活习惯外,大概是这份“慢”的享受与心情相吻合吧。茶馆几乎担当了“社区”的职责,成为他们的生活,趣味自然是无穷无尽。若说起这处“田园茶馆”的特色,老板娘并没有陈述很多,在成都,茶馆几乎不需要“特色”,有人的地方就有茶馆,有茶馆的地方就有人。田园茶馆最大的特色便是最简单的两个词——干净、卫生。

  这些年,随着各地茶馆业的兴起和都市现代化的发展,成都的茶馆也渐渐形式多样,以适应不同的消费人群。“顺兴老茶馆”是专打“四川民俗文化”牌的,被称之为“一座集明清建筑、壁雕、窗饰、木刻、家具、茶具、服饰、餐饮和茶艺于一体的茶文化历史博物馆”,与北京老舍茶馆的职能颇有几分相似。嵌于馆内古巷青壁上的高3米、长91米的浮雕,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朱成生先生历时半年倾心创意设计,精辟再现临江古镇景观、市井院落风貌、老茶馆风俗特写、旧时水井诸像等川西民风民俗和建筑艺术,堪称西蜀现代《清明上河图》。别具特色的川剧表演为顺兴老茶馆的民俗文化味儿画上了“点睛之笔”,变脸、吐火神技、滚灯等川剧的绝技在顺兴都可以看见,来往茶客无不拍手叫绝。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也是来往游客聚集的地方。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全长350米的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锦里的茶楼有地道的老四川特色,也有前沿的旅游圣地的特色。河边的露天茶铺,古色小楼里的茶棚,以及装修别致的茶馆,在锦里都有呈现。只看顾客喜欢哪里就在哪里落脚了。

  成都的小资或者新贵也会在闲时去郊外度假,被成都市旅游局评定为3星级农家乐的“幸福梅林”位于成都近郊,是成都人或是游客常去的度假场所。但是在这里,除了欣赏依山傍水,三千亩梅林飘香,湖畔野鸭水鸟荡波的大自然秀丽景色外,家家“农家乐”都少不了棋桌、牌桌、麻将桌三宝俱全的茶馆。绿荫环抱之中,香气荡漾之里,这里饮茶的逍遥真是犹比神仙般的享受。

  在成都,泡茶馆就如同日常起居,去茶馆喝茶就如同经历柴米油盐。闲在成都茶馆、乐在成都茶馆,在成都,“泡”茶馆不需要理由。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