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4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媒体如何做城市安全管理的“眼睛”

孔 莉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城市安全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安全管理中所潜伏的问题逐一暴露,国内的媒介组织不仅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忠实记录者,更是代表广大群众监督城市安全管理建设的“眼睛”,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媒体是公众知情的重要渠道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城市安全管理几乎和每个利益群体都有着或大或小的联系,因此大家都会产生信息需要知情权,而知情权的重要渠道就是媒体。

  传统的大众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对公众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受众已经习惯于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获取信息,并且习惯于信任这种信息的真实性。许多调查结果显示,人们获取中央政策信息的途径依次为电视、报纸、其它媒体、干部宣传、亲戚朋友告知等。可见,中国传媒在解释、宣传国家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改变人们认识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媒介的监督不单纯是批评

  在我国,媒介监督城市安全管理监视不是指单纯的批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关注民生,关心百姓呼声是其义务所在。

  2006年初,北京市东三环主干路面塌陷,不仅使周边建筑和居民处于危险之中,而且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不便。政府将这一问题公开,媒体也对公共舆论进行有效引导。事故发生后,立即通过手机短信提示市民,利用交通广播、室外交通引导屏幕、移动电视、电视台等所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滚动播报路面交通情况。各大媒体还第一时间告知真相,报道抢修进展情况。媒体帮助政府成功处理了危机,避免了秩序混乱的局面。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这句话也是对新闻媒体监督报道作用的最好诠释。在我国中央级传媒众多名栏目中,有10种常年以新闻舆论监督为己任,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等。这些媒体不乏对城市安全管理建设的公开报道,这些报道自然形成对被报道者的约束,其效果是加强被报道者的自律。新闻媒体还是在“事前”、“事中”监督城市安全管理建设工作的参与者,提前制止不规范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参与城市安全管理必须创新思维

  媒介的思维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

  首先媒介关注点需要创新思维。当前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干预现实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中国目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在此过程中,媒体不光是传达政策,还能通过它的信息筛选和散布功能,直接影响老百姓对于党和政府的认可程度,此二者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其次要发挥好监督作用。这几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城市安全监督过程中媒体更要侧重事前和过程的监督作用,不能老是关注安全类事件的发生结果和有关人员处理等问题,要将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工作过程的监督。

  媒体需要大量创新和努力的是对城市管理信息的发布和对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管理政府也有新的创新模式,其中政府公共管理信息的载体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模式。而媒体如何发挥作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媒体参与过程中存在现实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组织运行机制基本上沿袭党政机关的模式,重级别,靠行政指令推动运作,组织内部明显缺乏活力。采编运作方面,奉行“宣传至上”,优先报道领导活动,以正面宣传为主,与之相对应,我国新闻组织内部服务意识不强,人员活力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同时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要求新闻组织一方面不能放松对自身作为党和政府宣传工具的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要靠自身的发展参与媒体市场的竞争。其初衷原本是要调和新闻组织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两者兼顾。然而,在我国,事业单位主要承担文化交流、教育宣传的功能,是非赢利组织,而企业化管理首先要考虑经济利益,二者有时很难兼顾。

  我国新闻组织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它造成了新闻组织自身功能认知的混乱,致使宣传的其他功能需要急待加强。再次是媒体从业人员需要观念的改变,参与城市公共管理不仅是对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改变,更需要对人对工作的认识和服务理念需要发生本质改变。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新闻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