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许多城市兴起了采摘热,周末小假城里人到乡村老农的园子里采摘些蔬菜、水果,一是图个乐呵,二是为了能吃到更新鲜的蔬菜、水果。但对于城里的消费者来说,这种方式成本毕竟太高,还耽误时间,不可能天天光顾;对于蔬果的生产者农民来说,不是每家都有能力来办个采摘园,即使有了采摘园,来光顾的消费者也非常有限,所得不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开支。
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个农产品流通的两端有着强烈的“对接”意愿,但由于两者均缺乏能够代表他们利益、实现他们意愿的平台,多年来“产(生产者)消(消费者)对接”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从2008年年初开始,商务部开始推广“农超对接”,把与终端消费最靠近的超市作为“对接”平台,以期实现“产消对接”。实质上,在“农超对接”实施后,作为生产者的农户与消费者的“对接”就成了与超市的“对接”,单家独户的农民要和超市对话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种农产品合作社此时就被推上了舞台。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指出,在传统的供应链采购模式下,农民如果卖出2元的农产品,到了超市成本就会变成5元,介于农民和超市之间的中间环节瓜分了商品30%—40%的利润。“农超对接”,不仅农民可以获得比以前多10%的利润,消费者也可以比以前便宜10%的价格购买此类产品。
但是,“产消对接”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因为“农超对接”而完美延续,问题出现了!
目前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只有100—200户农户,均还处于规模小、管理资金和技术有限的初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合作社生产的单个产品的量往往达不到超市要求,果蔬进入超市需要品质鉴定,而鉴定报告对一个合作社来讲也是很大的经济负担。
要想真正进入“农超对接”的良性循环,需要一个了解合作社的组织把专业合作社二次联合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和配送,这样,目前全国150万个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将从中受益。
放眼国内各个农业部门和农业组织,谁有实力和优势胜任这一角色?供销合作社有着深厚的农村基础,近年来更是在农村领办、发展专业合作社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目前,供销合作社是中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完全有实力、有能力做好“农超对接”,山东供销合作社带领当地多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功闯进京城,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青岛广大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朴国说:“酒好也怕巷子深。”江西、辽宁、陕西等地的供销合作社与山东供销合作社一样,正克服重重困难,以供销合作社人对农民、对合作社的深厚感情,带着当地的合作社走出深巷子,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