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5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欣农研会带给棉农的生活变迁

□ 本报记者 王瑞华 文/图

  在河北省河间市,有一位地道的农民,名叫卢国欣。1984年,卢国欣组织12户农民成立了国欣农研会。经过25年发展,该会已经拥有棉农会员6万多户,遍及12个省400多个县市的4000个村。该会集棉花育种、试验示范、种植培训、加工销售于一体,有国欣种业、棉花研究所等实体,净资产2亿元,并建有高标准繁育基地8万多亩。2002年,国欣农研会发起成立了中国农技协棉花专业委员会,2005年又发起成立了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卢国欣的儿子卢怀玉,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如今已经是国欣农研会的会长,也是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的会长和中国农技协棉花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国欣农研会作为一个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社会价值何在,给入会的棉农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生活变迁呢?

  国欣农研会的由来

  上世纪80年代,河间棉农对本地的种子基本“不感冒”,他们对优质棉种,特别是“国家级”棉花新品种充满了渴求。此外,由于棉农们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不得不直接面对市场带来的压力。于是一些像国欣农研会创始人卢国欣、侯西峰这样的能人,经常受农户的委托合伙办事,寻找优势棉种或者采购农资。办完事回村后,将购买的种子、农药、化肥,以进价加上均摊费用分发给需要的农户,并说明情况,本次“合作”便宣告结束。后来大家都觉得这么干太麻烦,不如组织起来,搞个长期自助性服务组织。于是,卢国欣等人便打算成立棉花合作社,但限于当时政策的缺失,无法注册。卢国欣一天偶然看报纸,得知可以民间注册研究会。在河间市科协的支持和帮助下,以社团法人的名义注册了国欣棉花研究会,并于1984年9月正式挂牌“营业”。国欣农研会成立之后,大力发展棉农入会,并培养会员骨干。在国欣农研会,他们称这些骨干为会员组长,还有个形象的说法是“二传手”。靠这些“二传手”的宣传带动,国欣农研会的国欣种业公司的名气越来越大,如今已是中国种业50强,国欣棉种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国欣农研会对入会会员有种子供货优惠措施,还有种植全程贴身服务。在国欣农研会,有一句口号,叫“服务跟着种子走,从种跟到收”。这种贴身服务主要依靠广大的“二传手”——会员组长来完成。有现代营销色彩,有企业的所有特征,但因为他还对棉农提供价格上的优惠,尤其是对会员组长支付占经营额很大比例的服务费,一般为20%,一个典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就这样在中国产棉区受到了棉农的欢迎,得到了蓬勃发展。

  合作才能生金

  在河间国欣种业总部培训大楼大堂入口的大门上方镌刻着“合作生金”四个大字,可见是用来作为会训的。

  记者来到国欣农研会的种子门市部。见到有不少棉农在采购种子。一位中年妇女告诉记者,她是一位普通的国欣农研会会员,会员来这里购买种子可以享受15%左右的价格优惠。是会员就可以享受优惠价格,还可以销售棉花及种植全程跟踪服务。这些普通的会员告诉记者,和国欣农研会合作,棉花能够高产,棉花种植收益有保障。

  河间市九吉乡卢村王发然1984年就加入了农研会。入会前几年,他每年收入比没入会的多出2/3。现在他家在河间最好的社区买了三套房子,每年的收入是河间农民平均收入的好几倍。与王发然同村的卢国福说,自1997年以来农研会每年都分红,近两年他分红所得就有12万元。河间市龙华店乡辛庄村张宝军说,由于加入农研会,每年的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元,住上了新房子。山东省高唐县河村陈凤鸣2001年加入农研会。每年以会员价进种子再原价卖给当地棉农。农研会给他提取服务费,每年都有几万元收入。现在,他已经在当地发展了1600多个会员,除了给他们提供国欣的种子以外,还要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例子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加入国欣农研会的6万多户棉农累计收入达到7亿元。

  种棉花也能成为百万富翁,这在河间不是什么新鲜事。2003年全县就有6户农民的种棉纯收入超过200万元;在九吉乡卢村的100多户农民中,靠种棉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8户,10万元以上的有50多户。种棉成为这些农民致富的源泉,而那些已走出家门,到外地租地植棉40多万亩的几百户会员,不仅获得了近2亿元的经济收益,还为天津的宁河、静海,河北省的唐山等地水田改旱作找到了成功的路子,带动了当地植棉业的发展。

  合作提升农民素质

  合作经济组织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素质,是记者这次采访最大的发现。通过加入国欣农研会,不少棉农不仅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国欣农研会对骨干会员的培训舍得砸钱,是棉农素质得到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2008年秋季,国欣农研会组织棉农到河间总部参观学习的总人数为1.4万人,培训2500人,总支出210万元。2008年冬季,参观学习总支出175万元。其中,包括给会员报销路费,解决食宿、误工补贴、资料费等开销。国欣农研会在参观培训上的开支在2008年达到385万元! 

  河北省东光县祃开伯特地让记者欣赏他的手表。他自豪地说:“这不是一块普通的手表,多少钱也买不来。”记者看到,表盘上有“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字样。祃开伯说,这是棉农分会棉农代表才有的荣誉。加入国欣农研会以后,好事接踵而至。他在村里盖了好几处宅子,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见了中央很多大领导,在村里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尊敬。祃开伯还喜欢写点文章。他的《〈再剪报〉读后感言》中这样写道:“‘未觉池塘春梦早,阶前梧叶已秋声’,岁月在指缝间流逝,年华在不知不觉中老去,不知不觉我与‘国欣’已走过六个春秋,六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加入‘国欣’我结交了很多朋友。棉委会的关爱,专家教授们的言谈举止,像阳光、像雨露,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张笑脸,一条‘欢迎会员组长回家’的条幅,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豪情满怀,笑对人生。”

  合作前路正长

  国欣农研会并非万事皆能,记者也发现在河间仍然有棉农还没有加入国欣农研会。在和一位来采购种子的老者交谈中记者得知,他听到别人说国欣种子好,但还没种过,决定先少买点,和其他种子一起做个对比试验,看看国欣种子到底怎么样。他说,他就是靠家里的几亩棉田把家里的一对儿女培养成了大学生,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穿的都是孩子不要的旧衣服。他说着,就笑起来。最后他告诉记者,他还没有入加入农研会,但希望加入。

  本来,卢怀玉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有到德国留学和在大城市开办公司的机会,但是国欣农研会的合作事业让卢怀玉舍弃了莱茵河畔的咖啡、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在河北的乡间津津有味地喝着新鲜的玉米面粥,整日奔波于阡陌之间,不厌其烦地和最基层的棉农打交道。卢怀玉和他的同事们以多年亲身实践,诠释着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层面释放出的炫目魅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也许,今后若干年人们在书写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历史的时候,在大城市烛光摇曳的酒吧中,在发达国家的报刊上,会经常谈论起国欣农研会,当然,还有卢国欣、卢怀玉等闪光的名字。卢怀玉说得好:“与其咀嚼别人的历史,不如谱写中国的篇章。”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