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灾区信合人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舍生忘死的壮举留给了我们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如今,“5·12汶川大地震已是一周年。一年来,信合人劳累辛苦,从农房重建到恢复生产再到鼎力支持中小企业,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打造着灾区的明天……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加大投入支持灾后重建 做灾后重建的坚实后盾
抗震救灾时,他们不畏艰险,第一时间将补助资金送到受灾群众手里;灾后重建时,他们加大支持力度,发放贷款支持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一年来,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对灾区农户、中小企业的帮助与服务从未停止,共为47.4万户农户发放了179.5亿元抗震救灾专项贷款,成为灾区农户农房重建、恢复生产、企业复苏的坚实后盾。
农房重建
——再造美好家园
“要不是你们及时给予资金支持,我们哪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前些天,四川省石棉县回隆彝族乡彝族村民马春健举着一面鲜红的锦旗来到回隆彝族乡农信社主任丁永敬的面前,表示感谢。
去年“5·12”和“6·18”地震让马春健原本美丽的家园遭受重创,要拿出资金立即建起新房对他来说简直是个梦。他说,政府部门给了他很大帮助,特别是石棉县农村信用联社的工作人员,亲自来他家调查,就地办理手续,贷款很快就到手了。去年底,他们一家就住进了新建的大瓦房。
在四川灾区,像马春健这样从农信社贷款建房的农户还有很多。截止到今年4月末,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房建设贷款42.1万户,发放金额83.7亿元,发放农房建设贷款的户数和金额占全省银行业机构总数的90%以上,成为了信贷支持灾后重建的主要机构。
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农信社员工无尽的辛苦与劳累。一位灾区信用社的信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地震过后,他们的工作非常繁重,为了办理好抗震救灾专项贷款,信用社还专门对各乡镇信用社主任和信贷员进行专门培训,目的就是为了让信贷员切实领会专项贷款的重要性,把握贷款原则及流程。
因地制宜
——资本变为资金
“根据灾情,我们创新推出了抗震救灾专项贷款新产品,”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副主任田华茂告诉记者,“针对灾后农户缺乏有效抵押物的情况,灾区农信社还在信贷产品上积极创新,开办了保证担保、农户联保、林权抵押等新的贷款方式,并主动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协商建立救灾贷款担保和贴息机制,努力拓宽了贷款方式和抵押担保物范围,为受灾农户农房重建加速完成提供了保障。”
都江堰市天马镇向荣村村民王道福家的农房在地震中全部垮塌。去年8月份,一家三口人计划重新盖房,初步估算共需9万元。但是自己只有5万元,加上政府的补贴1.6万元还是有很大缺口。为此他试图到银行办理贷款,但是由于房屋倒塌,无法抵押,银行也不敢轻易放贷。
好在王道福家里还有块宅基地,资本拿来抵押,变成了资金。此前,都江堰被列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到2008年5月8日,向荣村全部农户都拿到了农村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
由于宅基地暂时还不能流转,无法充当有效抵押物,农户将明晰后的土地权或林权质押给市政府成立的都江堰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再为农户重建贷款提供全额担保。
这样以来,农信社的风险大为减少,农户只需要身份证、担保函、政府开具的同意重建的规划许可证就可以办理贷款了。
2008年9月末,天马镇通知32个安置点和12个行政村农户领取担保函,农房重建迅速展开。为此,都江堰信用联社还增派了6个客户经理。
王道福在农信社4万元农房贷款资金的帮助下,建了一套二层楼房。他高兴地说:“去年10月上旬开始建房以来,信用社就及时向每家建房户发放了贷款,让我们有重建资金。”
支持中小企业
——打造资金通道
在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支持的企业中,有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受灾,为了积极支持企业恢复生产,他们也给予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重灾区绵竹有一家名叫“绵竹市天健机械厂”的小型企业。在“5·12”大地震中,这个厂子1000多万元的资产损失了840万元,老板朱世寿本人的左臂也在地震中被砸断。
在厂子严重受损、朱世寿感到绝望之际,绵竹农信社一位领导骑着摩托来到厂子问需要不需要贷款。“虽然厂子毁了,没有抵押品,但我们有信誉,产品很有前途,不愁定单,所以信用社给了我们350万元授信额度,现在余额是285万元;浦发银行也给了我们500万元额度,目前用了200多万元,”朱世寿说,全靠这些资金把这个厂子做了起来,非常感谢农信社和银行,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厂子不会恢复得这么快。
由于全国性商业银行主要支持的是东汽、二重这样的大型企业,对于天健机械厂这类资产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农信社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一些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唯一通道。地震过后至今的一年间,四川省农信社累计投放贷款80亿元,重点支持了受灾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项目。
地震灾难已经过去一年,重建任务仍然艰巨。谈到继续资金支持灾后重建,田华茂信心十足:“目前灾后重建进展很顺利,我们将继续增加信贷投入,有效防控风险,确保灾后重建顺利完成。”
现场:在废墟上崛起
羌山无语,湔江呜咽。
2009年5月12日,在北川这座殇城,北川县农村信用联社废墟前,47名遇难员工的生前照片一一排列,两边摆放着四川省联社、绵阳办事处和县联社敬献的花圈、花篮。办事处在这里举行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深切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47位北川信用联社遇难员工。来自办事处和北川联社160余名干部员工、遇难职工家属,参加了祭奠仪式。
大家饱含泪水,深切缅怀遇难员工,表示将永远铭记遇难同胞的遗志,化悲痛为力量,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山垮房垮绵阳信合不垮、水停电停服务三农不停”的绵阳信合精神,让北川联社在废墟中挺立,以坚定的信心和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新家园。
一年来,北川联社员工强忍悲痛,在地震后第一时间,积极抗震救灾,恢复营业,理清思路,吃透县情,抓住灾后重建机遇,服务灾区,突出发展,积极支持灾后农房和企业重建,发放抗震救灾专项贷款余额5.8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2%。发放农房建设专项贷款11979户,金额4.19亿元,在支持恢复灾后重建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业务较快发展。
他们昂起了倔强的头颅,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在废墟上坚强崛起,再建了北川信合美好的新家园。
援手:江苏省农信社2640万支持灾区重建
本报讯 年初,江苏省联社援建四川绵竹农信社20个网点重建启动仪式在绵竹举行,这在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对口援建单位中尚属首家。
据了解,为尽快帮助四川绵竹农村信用社做好营业网点的重建工作,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共筹集资金2640万元。目前,已有1300万元援建资金汇往四川援建单位。(何金)
他山之石:借你一个震后新家
一个城市家庭,无息借1万到2万元给村民;受助的受灾家庭,按借款协议的规定,在5年内分期还清该笔借款。这是2008年5月中旬,何志毅等7名教授在绵阳市的方碑村试验的“一帮一”扶助计划。出借人、借款人需签订借款协议,借款人将分期还款,村委会和相关五户村民提供联合担保。
目前,首批218户借款的农户搬进了新家。
何志毅原为北京大学教授,今年转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当副院长。在一次摸底调查中,他发现,方碑村村民除了务农和打工收入,基本没有其他副业收入,因建房村民中负债户达到70%,负债户平均每户向银行贷款3万元。“每户再要自筹几万元。这也说明,在政府和银行外,民间援助还有很大的空间。”何志毅说。
何志毅和他的同事们精心构思出“一帮一”的方碑村扶助方案,方案公布后,很快就有218户村民提出借款需求。
“我们期望还款率超过95%,超过就是成功。低于95%,这个模式是不成功的。”何志毅不仅想通过自己的计划切实帮助灾区农民,“还想让它证明,中国农民也是诚信的。这是更大的社会意义。”
第一笔汇款来自北京大学会计系的王立彦教授,紧接着,第二笔、第三笔汇款来了……通过何志毅搭建的桥梁,不断有全国各地的出借人与当地村民签订帮扶协议。
“实际到款260万元,还有80余万元的缺口。5月11日,我们在上海有个筹款活动,预计能填补这个缺口,多余的资金将启动第二期扶助建房计划。”何志毅告诉记者。(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写给灾区信合同仁
可敬可爱的灾区信合同仁们:
你们好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让人刻骨铭心的巨大灾难震动了汶川大地,震动了每位中华同胞的心。面对灾难,你们并没有趴下,你们忍受着丧失家园和亲人的痛苦,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的生命壮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信合员工的光荣职责,用自己的大义之举为农信社撑起了一片湛蓝的天空。
作为一名基层信用社的员工,我为有你们这样的同仁和领导感到骄傲和自豪,你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我要用你们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来激励自己,在实际工作工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尽心尽力、服从安排,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客户,始终将信用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我的实际行动为农信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又一年的5月12日,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四川不会忘记、信合人更加不会忘记——5·12。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好我们的家园,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明天会更好!
祝:幸福平安!
仪陇县联社 杜洋
2009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