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50岁的女人已经开始颐养天年,而她在50岁开始创业。2001年,沧州市农资公司进行改制,年满50岁、身为第一农资公司科技科科长的张凤阁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退休,要么去其他部门工作。当时,农资公司的领导对她说:“你可以在农资公司随便挑一个地方。”但张凤阁当即排除了退休后抱孙子的悠闲生活,随后排除了去其他部门过“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日子。她做出了第三种选择:承包农资公司所属的庄稼医院。
当时,科技科有8名员工,张凤阁与科室的人员结下了深厚感情。如果她不带头承包庄稼医院,其他员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去处。于是,张凤阁与员工们商量集资承包经营庄稼医院,但当时她已经50岁了。“把钱交给这个老太太,能放心吗?”这是当时员工的普遍心理。其中一位副科长第一个站出来说:“我想出去闯一下,能干就不回来了。不能干,我再回来。”之后,几位男同事相继离开,最后只剩下俩女同志留下来了。“你俩也找一下其他的科室,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我们就不办庄稼医院了。”张凤阁真诚地说。但当时其他科室也是人员富余,何况她俩是女同志,找了一圈没有任何着落。
于是,张凤阁带领俩女同志承包经营庄稼医院。虽然自己一直在农资公司的科技科工作,但根本不懂如何推销产品。大家都坐在店里等客上门。
等客上门,门庭冷落。时间长了,张凤阁坐不住了,她和同伴一起去蔬菜种植大村——北陈屯,为庄稼看病。刚开始她只是告诉农民该如何防治,没有捎带农药。一位农民说:“只看病,不卖药。只会看病,不会卖药。”第二天,她们就给农民送去所需的农药。从那次之后,她每次出去给庄稼看病都会捎带两箱农药。就这样,农药销售渐见起色,2002年她们开始经销肥料。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们让厂家送了2吨肥料,并提供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农民增收节支,效果显著,市场销路逐步打开。
骑自行车下乡忙不过来,之后张凤阁租了一辆“三马车”,带上肥药深入田间地头服务农业生产。有一次,天下大雨,“三马车”陷入泥坑,车轴折断。张凤阁与同伴一起冒雨把车从泥坑里拖出来。淋湿的衣服贴在身上,寒意阵阵,筋疲力尽的她再看一眼满脚污泥,泪水悄然滑落。下乡奔波一天,晚上回到城里第一件事就是将鞋上的泥巴擦洗干净。老伴和孩子要是知道她整天在乡下奔忙,肯定会不让她继续经营庄稼医院。
张凤阁动情地说:“每次傍晚回城里,看到公园里跳舞的老人,我就一阵心酸。”但一看到农民渴望农技知识的眼神,一切的辛劳和委屈顿时烟消云散。连续给农民讲解农技知识三四个小时,也不觉得口喝。晚上回到家里,兴奋的情绪还要持续一会儿。
2004年,河北献县一个村的苹果出现腐烂和花斑,求助于多名农技员都没能控制住病害。当地经销商请来张凤阁,她通过实地“会诊”后,发现苹果树缺乏钾和磷两种营养元素。给苹果树补充钾和磷之后,苹果树重新焕发生机,喜获丰收。那年秋天,村民们将第一筐香甜的苹果送到了张凤阁的办公室,看着满筐鲜红的苹果,她倍感欣慰。
也就是从2004年开始,张凤阁的农资生意日渐兴旺,越来越多的终端经销商聚拢在她的周围,这令她信心大增。南皮县一位姓殷的经销商说:“跟着张大姐干,我们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顺气。不担心工商部门查出问题,不担心农民上门找麻烦。”
2007年,沧州市第一农资公司彻底改制,张凤阁毫不犹豫地将庄稼医院转制成民营企业——沧州市玖玖农资有限公司。回顾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张凤阁感慨万端,她说:“农资经营能够蒸蒸日上,主要因为我们在技术服务上有一股韧劲,并且越干越爱这一行。”
记者手记:
见到张凤阁的一刹那,记者大感意外,因为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老太太”形象,举手投足给人干练中不失优雅的美好印象。我虽然没有问及她保持年轻的秘诀,但从她创业以来的平和心态似乎又找到了答案。
听完张凤阁创业故事,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平静,尽管已经取得了今天的突出业绩,但她一如创业之初,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农资市场的起伏波动,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各项工作。她一直重复:“当初刚干农资并没有以赚钱多少钱为目的,只是觉得有事情干了,生活充实了,慢慢就成为一种乐趣了。”把事业当作一种爱好,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一个人如果做着自己并不爱好的工作,幸福自然无法谈起,甚至时常处于焦虑、烦燥、苦闷之中。处于这样的境况之中,人往往会未老先衰,很难保持年轻。张凤阁无疑是幸运的,她正在享受自己的事业。
我们祝愿她永远年轻,同时也祝愿更多的农资人在工作中找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