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出生于知名的茶叶产地——湖北宜昌邓村。
产地“直销”供茶
在宜昌邓村,何家是个大家族。和众多族亲一样,何毅一家都是靠茶生活。“我常看见村里人辛苦种茶加工,但卖给茶贩子只有几元一斤,根本没利润。”
1995年,何毅考上湖北省司法学校。一家人都很开心,把茶园全承包给别人,一起到了武汉,“这下好歹能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何毅当时也以为,自己再不用与茶叶打交道了。
一个周末,他到老乡在武汉开的茶叶店玩。蓦然发现,邓村“不值钱”的批发茶叶,竟标价几十元一斤。他又走访其他一些茶叶店,情形相同。一年后,中专毕业的何毅找家里凑了一万元,在武昌积玉桥开起一间40平米小茶叶店,专营家乡的茶叶,同时向湖北周边地区批发销售,因茶价比别人低,很快抓住大量固定客户。一年之后,何毅赚到了他的第一个一万元。
在市场中崛起
小店虽然赚了,但并不如想象中红火。1998年,何毅听说武汉市香港路将开设武汉第一家茶叶市场。“那时大部分行业都是单店经营。我到建材市场和水果市场看过,只要是这种规范化经营的市场,卖什么都红火。”何毅赶紧把周转资金,在香港路茶叶市场抢租下30平米铺面。
“有比较才有鉴别。”整个市场里,其他茶商大多向二道茶贩购买,由自家茶厂供货的何毅,批发价比别家低10%,再加上邓村绿茶的招牌,很多茶商都认准何毅的茶叶。
2001年,邓村乡领导劝说何毅回乡投资,带动其他茶农致富。年轻气盛的何毅在家乡买下一栋办公楼,注册了宜昌雨潇茶叶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销售邓村绿茶。但好景不长,一年后,何毅被武汉一家茶叶公司卷入“邓村绿茶”官司中,顾客对整个邓村绿茶产生信任危机。“那真是次致命打击,我的店里瞬间变得冷冷清清。”更糟的是,引他回乡的领导被调走,令何毅雪上加霜。
2003年,何毅手上已经积压了大量茶叶。“店里堆满了茶叶,连站人的地方都没有。”他便找到湖南一家茶叶公司老总,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品牌茶以散装低价卖给对方,由对方贴牌销售。这一次,他卖出了40多万元的货。随后他又找到安徽鄂桥茶叶市场……同年底,何毅的茶叶店终于度过危机。
走出批发“漩涡”
2005年初,何毅看到一些茶叶店里摆满了茶桌,价格上千元一斤的高档品牌茶单独摆在柜上。不仅买茶的人多,喝茶的人也不少,顾客一进门,销售员立刻泡茶让其品尝。
受触动的何毅也想开大茶楼,却遭到父母、朋友的反对,“上次大伤元气,开茶楼投资大风险更大,还稳步做批发生意好。”但不顾众人反对,何毅倾其所有在香港路茶市旁,开了一家300多平米“品茶+零售”大茶楼,还特别引进普洱、铁观音等各地名茶,不再做单一销售。同年,何毅出资购置先进设备,专门配套生产高档邓村绿茶,并进行精美包装。
2008年,武汉先后开出三个茶叶市场,商户突然增到1500多家,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果然应验了何毅当初的想法。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他能看准机遇,找到新方向——做零售茶楼。
现在,何毅的武汉两家店外加加盟店,一年销售额可达400多万。
坚持“少根筋”做生意
在部分同行心目中,何毅做生意有时“少根筋”。一次,有个客商要何毅帮忙弄十几万“水货茶”,在进价之外多给何毅四万元。何毅马上摇头,“不行,消费者相信你,才买你的茶,不能骗他们。”那位老板发了脾气,“你脑袋少根筋是不是,有钱都不晓得赚,又砸不了你的牌子。”
何毅“少根筋”的事,也在业内传开了。武汉香港路茶叶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阮农萍说,何毅做生意坚持原则,虽然“少根筋”,却让很多人佩服,人缘很不错。
何毅说,他正准备去全国各地名茶产地商谈,希望可以像邓村一样,承包下当地的茶叶基地。五年内,他还打算在武汉再开10家高档连锁茶楼,让“雨潇茶”深入人心。(长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