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光阴如梭。参加信合工作二十五年来,我目睹了信用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凭着对信合事业的执着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干到今天。这份情结,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1984年我参加农信社工作刚上班的时候,当时信用社还是农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在乡下农业银行营业所与信用社合住一个院子合署办公,住的条件也很简陋,屋架房泥巴墙。
下乡时,自行车上经常备有胶油、木槎、橡皮、气桶等物品。有一次去泰山村清理逾期贷款时,山路陡滑,崎岖难走,那天也真不凑巧,我们几个人的车胎,一个挨一个爆,到了泰山村已错过了吃饭时间,只好到代销点买了几包方便面充饥……
3年间,我骑坏了两辆自行车。在当时,一辆加重51型永久车是320元,这320元在那个年代,对工资收入不算高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妻子没有工作,两个孩子又还在上学,妻子唠叨久了,我嘿嘿一笑说:“谁叫咱是信合员工呢,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几句话说得妻子笑逐颜开。
后来,我当了会计,每到月底会计结算是最令人头疼、最麻烦的事情。结账快的时候需要3天时间,慢的时候需要5天。有时为核对一笔数据需要查阅很多资料,麻烦的还要找当事人进行当面核对——从基层信用社到村里信用站找代办员。运气好了去就能找到,但有时候代办员前脚出门去办理业务,我后脚赶到了,往往要等上五、六个小时才能见到代办员,而为一笔几十元的账目一对就是两、三个小时,账对完了,天也黑了下来。
20多年后的现在,我所在的县信用联社已是12层办公大楼,院子全部绿化、硬化、办公室和营业大厅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办公自动化更是快捷、方便。月末结账基本上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全省统一一套表,当天夜里九点多省联社的结算中心各种数据就能结算清楚,这就是科技网络的优势,也是时代快速发展的结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作为一名信合员工,我将把这份情结植根于“三农”发展之中,为绚丽的信合事业继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