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明, 1993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商校,毕业后分配在遂川县供销合作社社办企业龙泉食品厂工作,1996年下岗后前往广东东莞打工。几年来,由一般的财会工作人员升任为公司财务主管,年薪达10万元。在回家探亲时看到家乡依然贫穷落后的现状,为激励家乡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一条致富之路、摆脱贫困,林夏明2003年初返回家乡创办了遂川县云鸿良种场和遂川县顺发生猪专业合作社,2006年8月又被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此,带领陂田村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先后被评为全省“十佳返乡创业青年”、“吉安市十大杰出青年”。
选择养猪产业带头致富
2003年初,已在广东打拼出一番天地的林夏明回到家乡探亲,亲眼目睹了家乡贫穷的现状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能为父老乡亲们做些什么呢?当听说陂田村是市委组织部的挂点帮扶村,又是“双学三培两带”的示范点,他毅然婉拒了公司老总的苦苦挽留,放弃年薪10万元的丰厚收入,决定回家乡创办一个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经济实体。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分析,林夏明决定选择群众最能接受,也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养猪。
可办大型的良种母猪养殖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配套的先进饲养技术,单凭自己的家底和手头的技术,能行吗?正当他开始着手筹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他的信心开始动摇了。就在这个时候,上级组织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给予他极大的支持,不但帮助他租好养殖场所需的土地,而且为他提供一定的基建扶贫资金。
2003年5月,林夏明的良种母猪养殖场破土动工了,同时,村里7位老乡带着一个重要的“使命”踏上了前往南昌的汽车,去参加南昌国鸿公司良种母猪养殖技术培训。林夏明深知:办大型良种养殖场,没有配套的先进技术是行不通的,他恰恰就是缺少这方面的信息和技术。市委、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政府知道这个情况后,通过多方联系,南昌国鸿公司答应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并帮助培训技术人员。
三个月后,80头良种母猪和2头公猪在陂田村云鸿良种场安了家,首批到南昌国鸿公司学习的7名技术人员也成为了养殖场的技术中坚。
为创建一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养殖基地,林夏明的养殖场以高标准定位,提出了现代农业的养殖思路:栏中养猪,猪粪进沼,沼渣种果,真正实现了“猪——沼——果”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并重的发展之路。目前,他的养殖场已发展到拥有良种母猪300头,仔猪出栏2000多头,建立中型沼气池2座,一座投资200多万元、占地面积200亩、年计划出栏肉猪600头的大型现代化的良种养殖场已初具规模,并建立了200亩的金桔果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2008年养殖场就实现产值800万元,利润150万元。
发展规模经营共同致富
林夏明创办了良种母猪场成功了!周围许多农户也跃跃欲试了。“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的念头在林夏明脑海中日渐清晰。如何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呢?林夏明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创建“基地十农户”的发展模式,以自己创办的基地为依托,发展周边的农户走规模发展之路,实现共同致富。
为了走好这个发展之路,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他一方面苦练“内功”,为了更好地掌握养猪技术,他自费订阅了《养猪》、《农村养殖技术》、《致富快报》等报刊杂志。每到夜深人静时,便在灯下研读。特别是在生猪的品种改良、降低饲料成本、科学喂养和疾病防治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多方面向专家请教,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强练“外功”,他北上南昌、上海,南下广东、福建了解生猪市场,及时掌握生猪市场的动态信息,同时构建销售网络,建立生猪的产、供、销一条龙,真正实现供销两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了云鸿良种场这个龙头,周围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林夏明一边与农户签订长期的供销合同,使农户吃下了定心丸,一边派技术人员深入到户,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已发展养殖大户28户,饲养良种母猪208头,仔猪1500余头,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养殖户人均收入50元。在此基础上林夏明通过县供销合作社的帮扶,于2008年10月牵头组建了顺发生猪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32户,登记注册资金131万元,为农村发展养猪业提供了组织保证。 (廖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