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平抑猪肉价格涨跌需打破蛛网制约

□ 马红漫

  正所谓造化弄人,当下的养猪行业正在体会着这句话的玄妙。2007年猪肉火爆的价格曾经让养猪变得如此热门,然而时过境迁,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后,蜂拥而至的养猪者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让“猪肉变成了白菜价”。

  其实农副土特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状况并不是稀罕事,经济学理论早就已经对此研究透彻了。著名的蛛网理论,描述的就是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放大效应。该理论针对的就是农产品市场,由于农产品从最初的投入生产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自然时滞周期,一般至少要半年以上,而生猪生产则需要10个月左右。因此当市场需求出现衰退、产品价格随之下降后,下一期的农产品生产数量就会大幅减少,这就直接导致次年上市的农产品供应量大减,市场价格随之转而大涨。而涨价后的农产品市场,又会刺激再后一期的投产数量,反过来导致来年上市供给量大幅增加,供大于求的结果又会使得农产品价格出现暴跌,继而新的投产数量会随之而下降,一个新的价格暴涨到暴跌循环再继续沿袭下去。

  也就是说,尽管从2006年到现在,猪肉价格涨跌变化看似惊心动魄,但实际上是完全有经济规律可循的。农产品供给数量无法因需求变化而及时调整,这一产业特征才是价格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猪肉价格的涨跌问题其实也是“可防、可治”的,只是相关的应对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而已。

  其实,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平抑猪肉价格波动也并不是很难,政策核心就在于改变市场供给的时滞问题。国际上比较常见的做法有三个,一是建立国家主导的猪肉产品储备库,便于在市场供给不足的时候能够及时补充;二是建立生猪期货交易,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市场波动的风险,避免暴涨暴跌造成的投资损失;三是鼓励大规模产业化养殖,逐步淘汰个体养猪,借此来提高供给方对于市场波动的信息理解能力。笔者相信,伴随着市场内平抑机制的完善,即便无法完全削平周期波动,也至少能够大大缓解肉价暴涨暴跌问题,由此最终才能够让猪肉价格变化不再成为新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