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5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国培育“绿色超级稻”并进行推广


  让种植了7000年水稻的农民,不用再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翻地、插秧,而实行免耕直播的“懒人种植法”——把种子直接撒在地里,不打农药、少施化肥、也不用灌溉,100多天后,即使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干旱地区,最懒的农民也能收获沉甸甸的稻子。这就是科学家黎志康、张启发的梦想。

  品种具有“节俭美德”

  这种“不打农药可抗虫,少施化肥也长壮,没有雨水照样活”的神奇水稻,就是“绿色超级稻”。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了“绿色超级稻”项目合作书,项目总经费约1800万美元,实施年限为3年,总体目标是培育至少15个水稻新品种,在目标国家进行示范和推广,并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亚洲和中国西南部,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建立一个高效的水稻基因型分析技术平台。

  该项目将大大提高我国、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水稻生产能力,使亚非地区至少2000万贫穷稻农的水稻产量增加20%,为全球粮食危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无论从经费的数额还是参加单位的数量上,该项目都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研究项目。

  华中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说,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已经不允许我们按原定路线走下去了。科学家必须找到具有“节俭美德”的水稻新品种。

  联合全国科研力量攻关

  黎志康1998年在美国启动“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旨在利用基因技术选育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为非洲、亚洲等不发达地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黎志康归国后,这一计划被列入“948”重大项目,由张启发主持,联合全国科研力量集体攻关。

  我国科学家已经独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组数据库,这是仅次于人类基因组数据库的第二大基因数据库,也是目前水稻基因研究工作中存储基因数据最全的数据库。但水稻基因测序的完成,离育种还有一段距离。张启发说:“水稻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要说清楚4万个基因是什么、在干什么的问题。”接下来的难点是,研究每个基因的功能,进而进行分子设计育种,有目的地开展基因重组,培育出高产、抗病的超级水稻。而这些正是“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技术路线设计的初衷。

  2005年,张启发提出“绿色超级稻”这个概念。2007年,美国科学院院刊介绍了张启发的“绿色超级稻”计划。

  部分性状已基本实现

  2008年,上海科学家在世界上率先培育出节水抗旱稻“旱优3号”。人们在试验田里,看到大片成熟的“旱优3号”“累”弯了腰,细细一数,每穗结粒110颗,亩产量能达到600公斤,高于上海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而且,它省钱又“早熟”,全生育期仅106天,比普通水稻早收40余天,躲开了稻田病虫害高发期,用水基本只靠雨水,施肥用药次数仅为普通水稻田的1/3,每亩可节约近160元。

  它实行的是免耕直播,减少了大量人工费。病虫害也相应减轻,人工插秧的同期水稻进行了8次病虫害防治,而免耕栽培的田块只进行了3次。如今,这一品种水稻正在全国一些地区推广种植。

  难道“旱优3号”就是“绿色超级稻”?该项目首席专家黎志康纠正说,“绿色超级稻”不是一个品种,而是一个概念、一个方向。严格地说,“旱优3号”具有“绿色超级稻”的某些特征,但不是全部,比如,它有抗旱特性,但抗虫性还不很好,对种植地域也有一些局限。黎志康和张启发均表示,目前绿色超级稻的部分性状,例如抗虫、抗病等已基本实现,但“要让不打药、少施肥、能抗旱这3个目标都实现,还需要大概10-15年的时间”。     (关小林)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