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6岁以下的孩子约有1.5万个小时是和玩具一起度过的,可以说,玩具是他们最亲密的伴侣。可是近日,北京市工商局在全市停售了25种存在安全隐患的儿童用品,其中玩具产品问题最多,共有9种批次不合格。我们不禁要问,连安全都无法保证,怎样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儿童玩具市场现状混乱
马上就到了六一儿童节,记者来到北京一家超市的玩具柜台,发现买玩具的大人小孩络绎不绝。但记者注意到还是有很多玩具包装简易,很多也没有标清楚是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玩耍。离开超市,记者又来到一家小商品市场,这里很多摊位也都出售儿童玩具。记者表示要选购一件适合两三岁小孩的玩具,摊位老板热情地推荐了一款没有任何质量标志的玩具手枪,还附一小袋塑料子弹。记者发现这些子弹有黄豆大小,小孩子玩耍时很有可能塞入鼻孔或口腔。记者就此向老板提出质疑,老板信誓旦旦地承诺肯定没有问题,这款产品还出产国外,很多家长买过。听了老板的话,看着旁边孩子得到玩具后天真的笑脸,记者心里很不舒服,玩具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现在这些不符合安全标志的玩具充斥着市场,孩子的安全要怎样保证,没有安全又何来快乐?
多数家长安全意识淡薄
虽然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家长仍然选择在商场里买玩具,认为商场里面的产品有保障。但是实际情况是:商场里也存在问题产品。而调查显示:仅仅有27%的家长在购买玩具时,会注意察看“3C”认证和“警示说明”,高达53%的家长对此并不在意,甚至有近六成的家长并不知道合格玩具都有“3C”标志。
由于玩具产品品种、功能和材料的多元化,一般人很难完全了解玩具的安全使用知识。此外,玩具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儿童,由于孩子自我保护水平低,认知度受到年龄的限制,因此在把握玩具安全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家长绝对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应该主动学习玩具安全常识,在选择玩具、指导并监督孩子玩耍玩具、存放玩具、清洁玩具等方面成为玩具安全专家。
玩企质量安全亟待增强
要从根本上消除危险玩具,保护儿童健康,玩具企业责无旁贷。目前我国玩具生产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技术和标准的双重缺失制约着玩企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抄袭模仿是我国玩具企业市场的通病。目前我国大多玩具企业只会加工甚至组装,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企业只想尽可能压缩成本,在材料和做工上偷工减料,无暇顾及产品的安全性能。对产品使用材料的性质、哪些材料要进行哪方面的检测控制,哪些材料要进行注册,并与供应商明确协议要求,保存可追溯的资料,很多企业自身都不清楚也根本没有做到。而且目前我国玩具企业进入门槛太低,不少企业时常显得弱不禁风,经常是出现事故后没了消息,要避免这种情况,只有提高强制执行的质量标准,才能有助于改变玩低门槛现状,提高玩具产品的安全性能。
大家都有自己的孩子,都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为了达成这个美好的愿望,商家、家长和企业都必须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共同努力。
链接:家长在选择玩具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平均能力和兴趣及玩具本身的安全情况,选择合适自己孩子的玩具,具体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应看清玩具包装盒(或袋)上的年龄范围、警示标志或警示说明以及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然后用手在玩具表面摸一遍,感觉一下是否有毛刺及尖端,是否有锋利的边缘,以免孩子玩耍时割破皮肤;有传动机构(如齿轮、链条等)的玩具,其传动机构应遮闭使儿童的手不能探入,以免转动时夹住手指;玩具上不可拆卸的小零件,如娃娃身上的纽扣、动物的眼珠等,可试着用手拉几下,看是否松动;选购塑料玩具时,要挑选较厚实塑料材质玩具,以防玩具跌落后产生的小碎片被儿童吞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