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5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纺企没“胃口” 棉企玩“潜伏”

□ 本报记者 吉宝飞

  这两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搁置,买棉花的纺织企业又多了起来,而卖棉花的企业却一下子“潜伏”了起来,难寻踪影,即使找到了普遍都提高了销售价格。上周五,相传已久的储备棉抛储消息终于尘埃落定。与抛储前相比,少了些许猜测,棉花企业和纺织企业的态度算是明朗了起来。

  不打压棉价

  满足纺织用棉

  正如之前发改委发出的棉花月报中所言:“在保证市场供应和不打压市场价格的原则下,择机投放部分储备棉。”5月21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发布公告称,为满足纺织用棉需要,稳定棉花市场,有关部门研究决定,轮出部分国家储备棉和出库销售部分临时收储的棉花。从这次储备棉抛售的底价、数量和已经成交的情况来看,满足纺织用棉需求,稳定棉花市场是抛储的主要目的。

  本批共计抛售152.3万吨储备棉,其中轮出2003年度储备棉31.3万吨,2004年度储备棉21万吨;出库销售2008年度临时收储的棉花数量暂定100万吨。

  参考当前市场棉价,兼顾棉花生产、流通和纺织用棉企业各方利益,此次轮出的2003-2004年度储备棉存放时间较长,竞卖底价为12500元/吨(净重);出库销售的2008年度临时收储的棉花竞卖底价为12900元/吨(净重)。每日实际上市数量和竞卖底价以交易市场公布的详细资料为准。

  交易具体时间为5月22日起的国家法定工作日下午2:00起,即下午2:00开始交易,2:30开始两分钟倒计时,3:00开始1分钟倒计时,直至闭市。

  为减少中间环节,此次参与竞买方限定为纺织用棉企业。尚未成为交易市场交易商的纺织用棉企业,可以申请成为交易市场交易商后参与竞买。交易市场将经过审核符合竞买者资格的纺织用棉企业名单及时通过中国棉花信息网“储备棉抛售专栏”对外发布,接受公共监督。

  此次销售的2003-2004年度储备棉由中国纤维检验局依据《国家储备棉公证检验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公证检验。2008年度临时收储的棉花不再进行公证检验,按入库时原检验结果挂牌交易。

  为确保履约,符合竞买者资格的纺织用棉企业须在参加交易前,在交易市场预存不少于30万元的保证金,以保证交易的进行。竞买交易中,交易市场从交易商预存保证金中根据成交数量按500元/吨暂扣履约保证金。交易商保证金不足将暂停交易,直至补足为止。

  纺企未必“接招”

  棉企伺机涨价

  当期待多日的抛储政策公布后,纺织企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喜悦。12900元/吨的2008年度储备棉竞买底价,在纺织企业眼里价格偏高,因此众多纺织企业表示,对竞拍没什么“胃口”。

  在两周前本报对抛储的调查中,大多业内人士对价格的预期心理价位在12700元/吨。而实际12900元/吨的竞拍底价,加上出库与运费,最低差不多是13150元/吨。这个价格让纺织企业感觉有点吃力,对此中小纺织企业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纱线市场形势低迷,资金紧张是困扰当前纺织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交易商保证金不足将暂停交易,直至补足为止。”提高了竞拍门槛,一些本打算竞拍的纺织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有中间商告诉记者:“前期盛传抛储,大家都不买棉花,抛储开始了3天,买进口棉的人就大增,很多人来向我咨询和购买进口棉。”因为前段时间期待抛储而放慢或者停止了购买棉花库存的纺织企业,看到抛储价格较高不免另寻购棉路径。

  纺织企业对抛储的态度,从抛储以来的竞拍情况上也可见一斑。截至5月26日,交易市场共推出26942吨2008年度储备棉,共成交13287吨,最高成交价为13280元/吨。从3天的竞拍情况看,纺织企业并不十分热衷,在线参与交易商人数不超过200家,价格较高是主要原因。其中,在各直属库中,天津库的资源最受欢迎,竞争十分激烈,成交加权均价最高,3天竞拍资源均全部成交,共计4748吨。

  抛储竞拍的情况并非事出偶然,主要是因为竞拍价格高于前期纺织企业的预期。相反,竞拍前四处着急卖棉花的棉花企业,现在不免又起囤积涨价之心。

  有棉花企业人士表示,2008年度棉花竞买底价为12900元/吨(净重结算),最后成交价格肯定在此之上,因此不着急处理库存。他认为后市棉价还有上涨空间,特别是存有高等级棉的企业观望心理愈加浓厚。5月21日,229级新疆棉报价13100元/吨(公重结算,送到),上调100元/吨。 

  据统计,2008年度国家共收储272万吨新棉,此次抛储的2008年度棉花数量也仅仅不到2008年度棉花收储总量的1/2。也就是说,我国潜在的棉花供应量还很多。而从进口棉来看,2008年度也仅仅是发放了关税内棉花进口配额。日前有文章呼吁纺织用棉紧张,建议国家发放棉花进口配额。这不失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备选方案。

  不打压棉价,并不是支持有存棉的棉花企业囤积惜售。抛储政策兼顾了纺织企业和棉花企业两者利益,不仅明确了国家对棉市调控的态度,12900元/吨的竞拍底价更凸显了国家对棉价的认可价位。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