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成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贷前调查报告失实,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假行性调查报告。是指贷前不调查,将借款人以前所借贷款的贷前调查报告修改一下时间、金额,或将其他贷款客户贷前调查报告的姓名等内容进行修改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如果其它内容有变化,也是根据借款人申请贷款时的自我介绍或担保人的介绍作简单修改,其修改的贷前调查报告往往是由信贷员的放款意愿所决定的。这类调查报告是典型的表面工作应付。
(二)肤浅性调查报告。是指贷前调查工作敷衍塞责,或由于调查人水平能力的限制,在未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和掌握借款人及担保人的相关情况,未分析、揭示贷款风险及风险可控程度的情况下撰写的调查报告,报告的内容简单、草率,同意贷款的结论也比较盲目。
(三)粉饰性调查报告。是指傅粉施朱,明知借款人存在生产经营能力、资金实力及偿债能力等诸多方面不利因素或风险隐患,而调查报告却反映为生产经营正常、产品的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自有资金比例高、资产负债率低、还款有保障等等,贷款的理由表述得十分充足,让决策者无可挑剔。
(四)蒙蔽性调查报告。是指明知借款人生产经营已发生风险,偿债能力削弱或丧失,无法再直接向其发放贷款;或者为了掩盖违章违纪发放贷款的事实,而变相发放贷款所形成的调查报告。主要蒙蔽手法是,调查人自己或与实际用款人共同出面,请有经济实力和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出面办理借款及担保手续,并根据贷他们的相关情况撰写贷前调查报告,达到蒙骗贷款审查人及决策人发放贷款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上述贷前调查报告失实的原因同样比较复杂。
主客观原因叠加
信贷人员力不从心。一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主要是自然人和中小私营企业,一名信贷员一般要管理400户左右的贷款,贷款面广,工作量较大。二是发放贷款要进行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信贷员之间相互审查及撰写审查报告、签订担保贷款合同、帮助客户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等,手续程序较多。三是信贷员除了发放贷款、贷后检查、到期催收和五级分类等工作外,还肩负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工作。加之,不良贷款越清越少,越盘越难,耗费的时间多,牵制的精力较大。
贷前调查工作难度大。就内部而言,随着信用社负责人及信贷人员轮岗交流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信用社负责人及信贷人员对服务区域内的客户情况还很陌生,贷前调查工作难以入手;就外部来说,企业的假报表、假信息无可查证,在外从事生产经营客户的资产负债及偿债能力、生产经营与效益等有关情况很难调查了解。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尽管贷款风险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部分信贷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领导及内外部关系人介绍的贷款,概不进行实地调查;有的是不注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只注重担保人的偿债能力;有的是不借助社会力量深入调查,不对财务数据进行账实核对,不对非财务因素分析研究,不利用现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进行信用状况调查,而是凭印象、靠感情、依信任发放贷款,使贷前调查工作流于形式
信贷人员素质不高。现有信贷队伍中,有的人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有的人虽然学历较高,接受能力强,但工作经验少,社会知识比较匮乏,缺乏风险识别能力;有的人在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情况下,迫于信贷营销考核目标任务年年递增的压力,不论贷款风险大小、可控与否,铤而走险的粉饰贷前调查报告,无度增加贷款投放数额。
法制意识薄弱。少数信贷人员利欲薰心,贪图蝇头小利,在信贷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不断强化,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的情况下,仍我行我素,掩盖事实,蒙骗内部人员,不择手段的违规、违纪、违法发放贷款。
重视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
一、充实调整信贷人员。针对日益发展的信贷业务,一方面要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并区别自然人贷款与法人贷款数额,配备相应的信贷人员,确保业务与人员相匹配;另一方面要把业务素质低、办事效率差、责任心不强和不适合信贷工作的人员坚决淘汰出信贷队伍,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信贷队伍。
二、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越来越多农民走出农村务工、从商,所从事的行业或职业由单一性转变为多项性。信贷人员不仅要熟悉信贷业务,而且要掌握各个贷款客户所从事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相关国家政策,了解和掌握相关市场行情、客户的财务及非财务状况等相关情况,不断提高其分析判断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真正把风险贷款拒之门外。
三、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信贷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否则,业务素质越高,道德风险就越大。而加强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仅仅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关键是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当前,虽然大部分信贷员,始终把工作业绩作为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现,但仍有部分信贷员则把个人的经济利益作为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现,当个人的经济利益一时得不到满足时就敷衍了事,消极怠工,甚至是不畏贷款风险,设法谋取私利,满足私欲。因此,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防范信贷风险的当务之急。
四、加大信贷人员的行为监督。一是全面推行A、B角调查制度,建立贷前调查工作的制约机制,进一步强化贷前调查工作。二是开展调查报告真实性的事后检查与稽核活动,促其尽职调查。三是推行“阳光信贷”工程,接受社会监督。四是设立专职风险管理岗,推行大额贷款贷前审核和风险评估制度,强化信贷人员贷前调查的行为监督,培养信贷人员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务实奋进的工作作风,提升贷前调查的工作质量,有效防控贷款源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