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腊月十八日,古老的徽州府黄山南麓漕溪村,在一个茶叶世家安静的大院里,随着哇哇的婴儿叫声,一个老妇满脸笑容,手里拎着一盏茶壶:“茶壶啊!男孩啊!”(徽州习俗,生男孩,奶奶手提茶壶报喜;生女孩,奶奶手提酒壶报喜)。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徽商、黄山毛峰创始人的谢正安(字静和)。
徽商,我国四大商帮之一,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著。谢正安所在的是个茶叶世家,他的祖父谢高望、父亲谢光云均从事茶务活动。其家招牌用的是“晋康”,因为祖上在东晋时最为鼎盛,祖籍在河南太康,故取晋朝的“晋”和太康的“康”两字,组成“晋康”。受家世熏陶的谢正安,自幼对茶叶的种、栽、管、采、制、评诸方面兴趣浓厚,常常动手侍弄,废寝忘食。
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在徽州,一般人家生活贫困,小孩长到十五六岁,就要随乡族长辈出外学做生意,寻觅谋生之路,当地的俗语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温室里的幼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虽然谢家在当时也算是一富裕人家,但谢正安也必须与多数徽州人一样要外出闯荡。
十八岁时,谢正安即出门赴江北做生意,开始自立,从此开始了艰难而光辉的茶业生涯。
二、玉汝于成,创制黄山毛峰
外出创业历练的谢正安很快就小有成就,然“自咸丰中叶,粤匪(指太平天国)窜徽,家业为之荡尽”,竟至“处家无立锥之地”。
历来有志者、成功者大都在“祸福”中历练成长,“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正是在此时,谢正安“誓欲重振门户”,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他带领家人离开村庄,来到九公里外的充头源深山租山开荒,种茶种粮,以农为业。
困境中举步维艰,黑暗中积蓄力量,找寻曙光。终于,机会来了。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期,清朝开始“商务奋进”,这使外销“洋庄”茶叶生意由低谷发展到高潮,而上海也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过去徽商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而从徽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这大大减少了损耗,使徽州茶叶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这在地理空间上为谢裕大的成立和一举成名提供了百年难得的机遇。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此时,种粮兴茶的谢正安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变化中蕴藏着商机,当机立断,抓住机遇,重操旧业。他每年春季在漕溪挂秤收购春茶,经加工后,肩挑至皖东运漕、柘皋设店销售。因亲叔谢光荪在江苏靖江县新沟司衙内任职,他又将茶叶从长江水路运到靖江,再到上海闯市场,与“洋庄”做贸易,又把茶业务扩展到上海、东北等地。随着茶务活动日盛,主持家政已有多年的谢正安,接受了他父亲光云提出的建议,将“晋康”改名为“裕大”,意喻要光前裕后、大展鸿图。这比原来“晋康”少了份怀古、怀旧,更多的是“创于外”的勇气,继往开来的精神,既要继承祖上事业,更要开辟新的天地。“谢裕大茶行”的招牌就这样定了下来,慢慢地积蓄着力量,沉淀着谢正安的汗水,在等待,等待着……
优秀的徽商向来善于谋时谋事而动,在作出重大商业决策前必已充分了解市场,不出则已,出则必中。虽然当时大宗徽茶是炒青“屯绿”,销量一直居全国绿茶领先地位,但谢正安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到:上海市场茶庄林立,一些名茶、名品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云南普洱等争相入市,并且上市早、外形美、香味清醇,是达官贵人和国内外茶商所青睐的名茶,并已经在大上海稳占江山。徽茶虽然天然环境优越,质地优良,但由于制作工艺一般,所制的茶叶在色、香、味、形诸方面皆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不适合大众消费者的口味。要在上海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创制适应市场的好茶作支撑。
说干就干,有着20多年的商务实践和制种茶经验的谢正安开始着手创制新茶。他首先对徽州地方传统名茶逐个进行调查分析,经过筛选,决定对传统名茶黄山云雾茶的生产工艺进行整理改造提升。好茶源于好原料,为了研制新茶,铸造茶的卓越品质,谢正安亲自带领家人在黄山诸峰附近的漕溪充头源垦植一片良种茶园。因为这里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日光漫射,气温清凉,终年云雾缭绕,遍地幽兰丛生,所产茶叶,具有极佳天然品质。“茶不待人”,采茶时间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茶叶的品质和等级,为采制好的茶叶,谢正安每到清明后谷雨前,即带人上山精选采摘初展肥壮的嫩芽,并在采摘之后再次进行筛选。
制茶不难,然要创制一种新茶则属不易。谢正安每次试验,制作出来的新茶都会拿给寺院的茶僧、附近茶人品尝,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的试制,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一道“篰篮一罩”工序制出来的新茶最受茶友的喜爱,这一道工序,就大大地提升了茶叶的口味品质。这在当时很神奇,好似“秘方”一般,曾有人谐言:“篰篮一罩,独有门道”。因为系独有秘方,传男不传女,又有“篰篮一闭,气死女婿”的笑谈。这样经过“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再加上制茶工具尽可能地都用竹料,便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新茶。这种茶外形似雀舌均齐壮实,白毫披身,锋显毫露,色为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又由于漕溪既属黄山源又邻近黄山,于是就结合产地和外形取名为黄山毛峰。
《中国茶经》、《徽州商会》均有记载:“黄山毛峰肇始于歙县漕溪谢裕大茶行。”因黄山毛峰是谢正安研究创制,当时的人们为区分其他茶叶,认准正宗都称之为“谢正安”黄山毛峰茶。
谢裕大茶行当初的装茶袋和记账薄,依然保存完好,向世人诉说着创业的艰辛。
三、香飘四海,谢裕大走出国门
有了“黄山毛峰”这个杀手锏,光绪元年(1875)开春,谢正安择吉日正式挂牌成立“谢裕大茶行”,同时宣布试制精茶成功,取名为“黄山毛峰”,并迅即以“谢裕大茶行”名义,将“黄山毛峰”推向市场。首批黄山毛峰运往上海即一炮打响,备受行家赞许,竞购者无数,成为沪上达官贵人饮用和馈赠的珍品,英俄等国茶商也纷纷争先订货,使得毛峰不仅迅速名扬上海,亦为茶庄外销打通了渠道,博得了“名震欧洲四五载”的美誉。
谢正安不仅创制了黄山毛峰,更是把谢裕大茶行经营得有声有色!上海徐汇区的漕溪路,正因当年“谢裕大”店面所在而得此名。如今,在谢裕大茶叶博物馆里摆放着谢正安的洗脸盆,就见证了谢裕大茶行当时在上海的影响力及显赫地位。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谢正安洗脸有个习惯,洗脸时双手捧着浸透了水的毛巾不动,低头脸面贴着毛巾,左右转动,好像在摇头似的。有一天在上海午觉后洗脸,被正在和他三儿子谢大鸿讨价还价的英商在穿衣镜里看到,以为当家的谢正安不同意此价格而一再摇头,因此价格就一再加价,到最后竟出到比原价多好几倍。此事被当作笑话传开后,茶农们很高兴,编了顺口溜:“谢老静,摇摇头,我们卖茶不用愁。”
蓬勃发展的谢裕大茶行,在光绪年间达到了鼎盛期。当时谢裕大茶行分工很明确:漕溪为茶行总部,由长子大钧襄理;屯溪、上海设办事处,分别由次子大堃、三子大鸿掌管;东北营口、江苏江都以及皖北柘皋、运漕等地,聘请本家或亲戚负责。时移势变,善于从张弛万变、风云诡谲的商界中权衡利弊、把握时机的谢正安,除了有分布各地的茶庄外,他还投资并派长孙永文到浙江金华创办皂烛公司制造肥皂,又投资做纸张和糕点,都获得了很好的效益。他还派三子大鸿到意大利、英国等地考察茶事。当时全国通行“新政”,安徽打算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筹办铁路。1906年,谢正安投资白银七百两,成了待修铁路的股东。
从谢裕大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谢正安是位擅“创于外”的开拓型人才,眼界较高,视野较宽,善于抓商机,勇投入,有胆有识。徽州名人胡适曾把这种拼搏进取、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比喻成“徽骆驼精神”。谢裕大茶行的迅速崛起,自然与谢裕大的这种“徽骆驼精神”是分不开的。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徽商的另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谢裕大茶叶博物馆现在仍保留着的门联“柳深陶令宅,月满谢公楼”,恰恰见证了徽商谢正安的儒雅之气。作为一代儒商,他熟读诗书,知书达理,遵循“积善存仁,人生至要,谨身节用,持己良图”的祖训。当然,他也没有忘了投资兴办教育这一徽商传统的义举。家中办有两所子弟学堂,并免费兼收里中儿童就读,又出资供罗谷涛赴日本留学。谢正安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值得人钦佩,祖屋中高悬的“慎裕堂”牌匾也正代表了他对待财富的心态。但他“慎裕”却不吝啬,热心公益事业的谢正安,相继修水利,建宗祠,筑堤防洪,铺路修桥,改河道,建埠头,营建扩大了半个漕溪村,造福桑梓,保境安民,赢得了里人赞誉。
光绪年间,谢正安被清廷诰封奉政大夫和朝议大夫,分别是五品和四品的官职,时系黄山大小两源唯一的红顶商人。洋务派领袖张之洞为谢裕大茶行题撰对联:“诚招天下客,誉满谢公楼”,足见当时谢裕大茶行的繁盛。
四、恍如隔世,金玉满堂留余脉
“马有失蹄,人有失足”,一生经商得意,兴旺发达的谢正安,在晚年却有他的失策之处。1910年春,在事业鼎盛期,他亲自主持为四个儿子分家析产。他仅仅只将漕溪故里的部分房屋、山场、田地和日常生活银两阄分,而占主要部分的商业资产却一丝不动,并明确规定:“裕大茶行部帖存公”、“裕大和记号内,所制洋庄做茶家倨,全堂存公,以备做茶公用”。
谢正安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保住谢裕大茶行,想让谢裕大茶行永续下去。分家以后,谢正安要长子谢大钧掌管,四个儿子联合继续经营。但事与愿违,在他去世后不久,欧战爆发,国内外形势动荡,茶叶生意一落千丈,长子谢大钧又统帅不起来,经营管理不善,次子谢大堃、三子谢大鸿不遵祖训,而四子谢大昌沉迷马术,对爱驹的感情超过了金钱和茶业。后来,这不管事谢四爷又把自己的这一喜爱传给了自己的幼子,也就是谢裕大第五代掌门谢一平的祖父。
“富不过三代”,不进则退,前后仅十余年,谢裕大茶行几十年经营所得亏损殆尽。饱经风霜的谢裕大人对这变化感受最深,可谓恍如隔世,金玉满堂成旧梦。谢大钧1920年收山后,在谢正安另外三个儿子和九个孙子中,只有第四个孙子、谢大钧的第二个儿子谢永清继承祖业,继续以谢裕大茶行的招牌,兢兢业业经营茶叶。可惜,谢永清没有大的作为,谢裕大只能在低谷中前行。
谢家第三代子裔中,虽然没有出众的茶人,但却培养出了一个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物,那就是在宣统二年记录下谢正安“自序”的谢育华。也正是因为谢育华,才有了知名画家黄宾虹为黄山毛峰题词的佳话。
谢正安本来对这位孙子极为器重,有过将整个家业交给孙子掌管的想法。然而,这位见过许多大世面,头脑里装满了各种新知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热衷的是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主义革命。他在元帅府里当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又当过广东番禺、凤阳等县的县长。可惜其志不在商,不在谢裕大茶行。
陶行知、黄宾虹、谢育华、汪采白四人是挚友,有一回在潭渡“石芝堂”,陶行知、汪采白正在看黄宾虹作画,谢育华来了,带来了一包新制的黄山毛峰,分沏四盅。黄宾虹刚刚喝一口,便说:“好茶,好茶啊!”问起茶叶来处,才知是谢家的黄山毛峰,育华先祖父谢正安又是黄山毛峰的创始人。谢育华笑道:“宾虹兄今天如此好兴致,何不乘兴为黄山毛峰写几个字?茶借好字可以流芳百世,字借好茶可以百世流芳啊!”于是黄宾虹提笔写下了“黄山毛峰第一家”,黄宾虹的这幅真迹现存于谢裕大茶叶博物馆。
1924年,谢正安夫人逝世,各房子孙在治丧时讨论清欠问题,清理各片分管人拖欠长房的茶叶销售款。就是这回算账,标志着兴盛的、统一的谢裕大茶行从此倒败了、结束了……
其后,艰难困苦中,谢氏后人兴衰起伏,谢正安所创茶业仍代代相承。虽然时兴时衰,但谢裕大茶行的百年名牌影响还在……
五、后继有人,五世传人续华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把许多的老字号、老品牌吹醒过来,竞相争艳。谢正安的第四、第五代子孙趁势而动,1984年开始恢复谢裕大茶行,从事黄山茶的收购销售。时势造英雄,谢正安的第五代传人谢一平脱颖而出,并将谢正安开创的黄山毛峰事业发扬光大,创造了新的辉煌。
同样具有“徽骆驼”精神并有志于茶业的谢一平深感茶事业与祖上辉煌的压力,敏锐地意识到:不把茶做好,不把自己的招牌打好,那么谢正安老人一手创办的品牌就会迅速淹没在浩瀚的市场中。1992年,谢一平大胆走进漕溪,创办漕溪茶厂,并且凭借多年在茶叶收购与营销方面积累的经验,在坚持名优茶品质的同时,注重发展茶叶的品牌,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谢一平努力经营着漕溪茶厂,光复祖业的梦想始终没有放弃。茶厂依托名茶宝地得天独厚的优势,继承发展谢家祖传独特工艺,严把质量关;同时应用先进科技手段、精心生产经营,确保“名山名师制名茶,名茶风格不走样”,使谢裕大黄山毛峰在保持原有风格上又前进了一步,行销省内及北京、江浙、齐鲁、深港等地。
1997年,谢一平成功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 “漕溪”商标,2002年被评为首批安徽省著名商标。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曾以黄山市徽州漕溪茶厂生产的漕溪牌黄山毛峰礼赠旅美老师顾毓秀,朱镕基总理亦曾以漕溪牌黄山毛峰礼赠贵宾。2001年,江总书记来黄山时,饮的茶也是漕溪牌黄山毛峰。在2005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被评为“十大历史徽商”和“中国商业经济专家”。
沉睡很久的“谢裕大”此时已逐渐醒来,正等待着一个时机的到来。谢正安当年是在鼎盛时期建起了“谢裕大”,而谢一平也要做出成绩,再光复“谢裕大”的招牌。2006年深秋,黄山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终于正式恢复了这个百年老字号。2007年3月,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活动上,国家主席胡锦涛以黄山毛峰作为国礼赠送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目前,谢裕大已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已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正宗黄山毛峰生产加工基地。这些都是对谢裕大最有力的肯定,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个开始……
谢裕大正凭借黄山毛峰正宗原产地核心区茶叶品质优势和“谢裕大”的品牌优势,秉承“世代相传、千锤百炼、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质量方针,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不断创新奋进。
谢正安生前可能想不到,谢裕大茶行跨越了长长的一个世纪,起起伏伏、沧桑变化,又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轨道。作为“谢裕大茶行”和“黄山毛峰”的首创者,谢正安的在天之灵定会感到莫大的欣慰,“理当含笑嘉后人”。
六、软硬兼施,谢裕大今日又腾飞
茶界王者,志在必得,创造新的辉煌,势不可挡。进入21世纪后,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新的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黄山毛峰”这一主导产品做文章,树立茶园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一体化的现代茶叶企业新形象。公司制定了继承传统工艺、应用先进科技、狠抓质量管理、加大文化宣传、实施品牌战略等措施,可谓是“软硬兼施”。
硬实力是基础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园的选址是做好茶的必备前提。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漕溪八百多米高的高山上拥有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规范化管理有机茶园,这里终年烟云缭绕,雾露滋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种出“白毫披身、牙尖锋芒”的有机好茶,也正是这里才是黄山毛峰的核心原产地。2007年以来,谢裕大斥巨资,高强度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600多亩谢裕大唐模生态茶园示范基地,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原则,在茶园恢复原生态状况,实施复合栽培与养殖,使茶叶生长与优化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茶园高效与产品安全卫生和谐统一。2008年,谢裕大又投资开发了茶树良种选育及无性快繁苗圃基地,为当地生态茶园建设及黄山毛峰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先后投资4200万元实施得黄山毛峰茶产业链清洁化生产项目。茶叶初制加工基地位于黄山毛峰原产地徽州区富溪乡,设有一座占地面积58亩,建设面积10000平方米的黄山毛峰清洁化生产加工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山毛峰茶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流水线3条。这些都是谢裕大引以为豪的传统制茶工艺和现代科技完美结合以标准化生产的典范。
软实力是内核
谢裕大内练内功,外拓市场,逐步完善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经过不断拓展,同时加大引进技术人才力度,加强员工上岗培训,并与安农大、安徽省科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拳头产品(专利产品)。公司生产的高、中、低档茶均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从而确保了各等级鲜叶原料的全程和全额收购,且价格均比外区县高出80%以上,有的级别价格甚至翻了两番。公司规模不断拓展,为当地茶农增收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公司创新发展模式,采用“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在富溪、杨村、洽舍、呈坎四个主产茶区乡镇建立有机茶基地。基地茶园由公司无偿提供生物农药和按出厂价提供有机肥,仅2006年公司就为农户无偿提供38.6万元的生物农药,并连续几年选派4名科技特派员常驻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大力推广现代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做好监督和服务,实施从“土壤到茶杯”全程有机化。
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发展订单农业,与基地农户签定合同订单,2006年与1800余农户签定鲜叶收购合同,今年又扩签了合同,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双赢”,强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然,扩大营销网络也是谢裕大茶业重拳出击的地方。为提高产品知名度,争抢市场制高点,公司有步骤、有重点、分层次、分地区在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络,并加大媒体广告宣传力度,设计了统一标识的专营店、形象广告灯箱和张贴画。同时,谢裕大积极参当地和和外省市举办的各项展销展示会。
“酒香也怕巷子深”,谢裕大做好茶的同时,也做好茶文化宣传。在构建茶文化品牌的力度上,谢裕大茶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快原产地保护标志的推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有影响力茶文化宣传活动,展示“漕溪”牌黄山毛峰茶名茶、名厂、名牌的完整品牌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