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6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智能隐形安全防护网应用需推进

本报记者 张 蕾

  传统防盗窗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进入夏天,是火灾的高发阶段,防火成为很多企业和家庭十分关注的问题。防火除了要在源头上控制之外,火灾后的逃生也是要有一些准备,传统的防盗门窗在逃生方面就有着一些隐患,4月15日凌晨发生在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的一场火灾让大家再一次看到了这个问题。火灾时被困在卧室的一位70多岁的大爷将卧室内的一些布条连接起来试图推窗户逃生,可连推几次,加了防盗网的窗户都无法打开,老大爷最终丧失了性命。

  过去的20多年来,防盗门窗一度成为“楼中人”赖以保障家庭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安全保护网”。但随着近年一些意想不到事件的发生,防盗门窗的隐患逐渐浮出水面。在坚固严密的防盗门窗起到一定程度防盗作用的同时,这种全封闭的“防盗网”也存在着一个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一旦发生火灾,在楼道被火堵塞、逃生者心急慌乱的情况下,这些“安全网”就极有可能变成阻碍逃生的“死亡网”。因防盗门窗延误救援逃生者和物品抢救的情况每年都有几起。消防人员现在的破门破窗技术虽然大有提高,一般的防盗门窗用三五分钟就可以解决,但是火灾中的逃生者逃生的时间,大多时候也就那么一两分钟,甚至几秒钟。

  智能隐形防护网有效保证安全

  其实要解决这两种矛盾,并不是没有办法,“智能隐形防护网”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旦发生火灾,隐形防护网能在3至5秒内被拆除,室内的人能赢得更多的时间及时逃生。据业内人士介绍,与传统防盗网比较,智能隐形安全防护网有下面几个优点:不影响室内外景观,全方位视野;无损楼宇建筑风格,符合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安全性能好,能有效防止小孩、衣物意外坠楼;配备智能安全报警系统,具有防盗、防火、防毒报警功能;意外发生时只需数秒时间拆除,让室内人员迅速撤离;耐用、方便清洁维护。至于它的价格,记者咨询了北京兴家窗业的相关人员,据他介绍,普通的一平米大约178元钱,一个有两个阳台的三室一厅安装花费大约在三千元左右,普通家庭应该可以承受。由此可见智能隐形安全防护网既满足了大众保障家庭安全的要求,又达到房地产商和物业管理公司对建筑物设计外观美观的要求。 

  新产品推广需相关部门共同合作

  既然智能隐形防护网的优点如此之多,应该更好地向大众推广。据北京市点迅捷公司对社区和家庭防盗报警市场调研总结资料显示,75%的家庭有防火需求,但81%的防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可见,智能隐形防护网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可是记者走访了北京很多小区,问了很多住户,发现很多家庭还都在继续使用过去的那种防盗门窗,根本不知道智能隐形安全防护网是什么。即使有个别人听说过,也觉得这是专门为有钱人提供的高档产品,平民根本消费不起。由此可见,有关智能隐形安全防护网的宣传还很不到位。记者跟相关的销售人员了解到,现在智能隐形安全防护网的销售多是直接跟开发商联系,很少接到个人的定单,而且跟普通住户介绍,他们根本也不了解产品,甚至还有消费者觉得火灾的发生几率非常小,没有必要进行这种投资。由此可见,要让智能隐形防护网真正惠及大众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

  首先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智能隐形防护网是一种新型产品,群众的认知度并不高,而且生产这类产品的厂商也都处于发展的初期,没有过多的经费从事规模大的宣传工作,而政府部门有平台帮助厂商把新产品介绍给更多的消费者,不但可以让厂商得到实惠,更重要的是给消费者介绍了更安全的产品。不过政府部门除了要做好新产品的宣传工作之外,还要对产品进行监督,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样才能最终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快速推向市场。

  当然,要使这一产品尽快得到大众的认可,生产和销售智能隐形防护网的厂商也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扶持,自己也要加强宣传。比如,可以跟小区的物业部门或者居委会联系,在小区举办相关的家庭安防讲座,让居民明白产品在安全防护方面的特别性能,引起居民的兴趣。当然,企业还要不断改善产品性能,现在这种新产品跟传统的防盗门窗相比,价格上还是有一定的弱势,如果可以通过技术改进进一步降低价格,大众会更加容易接受,普及的速度会更快。

  总之,智能隐形安全防护网作为家庭安防的新产品,在安全和美观上有不可忽视的优势,相关部门和厂商要加快把新产品推进市场,惠及大众。

  提示:

  在选购产品时,不可贪图一时便宜忽略性能。选购时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查询品牌是否通过公安系统正规检测。隐形防盗网产品都要按照国家规定接受公安系统的专业检测,合格后才允许上市,无法出具检验报告的产品有假冒伪劣之嫌。

  有无售后服务。智能隐形安全防护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家中人员、财产的安全问题,不可掉以轻心,产品如无售后服务保障,会给用户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