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这就是——湖南潇湘茶业有限公司。两年前,由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改制重组而成,两年来,披荆斩棘,励精图治,迅速成长为茶业界的“双龙头”企业。且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成长经历。
市场篇
改制前,原湖南茶厂的主要业务为花茶的加工、销售和为其他茶业公司代理加工出口茶,而这两项业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茉莉花茶主要消费区域是我国北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习惯改变,市场逐渐萎缩;另一方面代理加工业务是替他人作嫁衣,工作量大,利润薄,非常被动,经营形势十分严峻。改制后,公司调整了经营战略,确定了以花茶为主,多类茶经营的方针,同时对市场进行整合,加强与二级经销商的联系,实行扁平化管理,使市场又一次焕发了生机。公司又乘着省供销社建设“新网工程”的春风,加强网点建设,先后在山东、山西、宁夏、陕西、内蒙等省建立了200家示范店,500个销售网点。同时,公司并不满足于内销市场,而是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采取内外贸并举,实行两条腿走路战略。积极进行出口卫生注册、ISO9000和HACCP等认证,取得了出口经营权并成立了外贸部,积极开拓境外市场。
品牌篇
改制前,由于体制等种种原因,企业的品牌意识非常淡薄,产品包装老套、单一,不成体系,使 “潇湘牌”这一具有地方标志意义的商标却未能充分发掘,守着金山打饥荒。改制后,公司领导层认识到了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开始了“创品牌”之旅,第一步就是充分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关联,给品牌打上地方文化烙印。同时公司进一步向着打造知名品牌方向努力,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界媒体宣传“潇湘牌”,并积极向创“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省名牌产品”发展。不久的将来,“湖南省著名商标”及“湖南省名牌产品”将又添一新丁。在为品牌增添光环的同时,公司花大力气提高产品品质,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出“潇湘银毫王”、“潇湘黄金茶”等高档名优绿茶;建设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开发了以金、银、绿、红四大色调为主色调的20款小包装;成立了质量领导小组,改进产品加工工艺,严把产品质量关。多管齐下,品牌正在茁壮成长,并孕育着无穷的生命力。
基地篇
改制后,公司充分认识到基地是产品品质的保障,着手制定了基地建设规划,确定公司的基地选择标准为:茶叶品质有特色,茶园基础较好,双方有共同发展的合作意向,地方政府有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依据这一标准,公司在会同、江华、保靖、桑植、石门、安化等县确定了合作伙伴并达成了合作协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保靖基地的“黄金茶”和江华基地的“苦茶”都是湖南特有的品种,将是公司未来产品中闪亮的新星。近年来,公司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基地建设,免费为基地茶农提供茶苗50万株,举办免费讲座50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万份,培训茶农2万余人次。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公司下属茶园基地面积发展近10万亩,解决了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山区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
人才篇
改制前的湖南茶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在这种体制下,员工的平均主义思想、依赖思想非常浓厚,工作积极性不高,且老员工居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改制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薪酬留人、福利留人、环境留人、发展留人,改变了员工思想意识中的落后观念,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效益大大改善,同时,公司积极招才纳贤,吸纳新的血液,两年间共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数十人。新员工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的特点,很大程度扩大了公司人才队伍,形成了一支生力军。在扩大队伍的同时,公司着手提高这支队伍的战斗力,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龙头已经舞起,湖南潇湘茶业有限公司这条巨龙将腾飞未来,它将飞得更高,更好地领袖湖南茶业,更好的服务“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