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的自信,农民的微笑
五年前,他们是农村金融市场上一群被淡忘的散兵游勇,处于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僵化的经营机制的双重重压之下;五年后,他们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一支备受瞩目的正规军。从深陷困境的准破产机构到活跃农村经济的金融主力军,五年间山东农村信用社走过了一段凤凰浴火似的改革历程。2004年6月6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困扰农信社多年的“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格局宣告结束,他们的命运也从此转折。
五年前,齐鲁大地上广大农民急切地盼望获得信贷支持走出创业困境,然而种种原因让他们只能无奈地徘徊于金融机构的大门外;五年后,当需要贷款时,他们自信地走进信用社的营业厅,像取自家存款一样获得信用额度内的贷款。从“不敢轻易进门”到“随时进门拿钱”,五年间山东农民亲身感受着农信社金融服务的变化。
这些乐享农信社改革发展成果的农民,或许并不知道当年“门难进”的农信社正进行着怎样的改革,这并不重要,他们进出农信社营业厅时的一张张笑脸,就是对改革成绩的最好诠释。
在山东省联社成立5周年之际,记者深入山东菏泽、潍坊、东营、滨州等地采访。有两幅画面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面对未来,农信社眼中不再有迷茫,取而代之的是坚毅的眼神和自信;谈及农信社的服务,农民不再是无奈的摇头,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笑脸和由衷的称赞。
2003年,一声改革的号角,揭开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这家有着50年历史的农村金融机构新的发展篇章。作为全国首批改革试点省份,2004年6月6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五年来,在山东省联社的带领下,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在产权改革、机制创新以及“三农”服务模式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成为全省举足轻重的地方金融力量,同时也成为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的改革榜样。
发展篇——
新思路引领新跨越
“思想有多远,发展的脚步就能走多远”。这是一位经济学家对众多跨国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化程度日益提高,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的农信社,选择怎样的发展思路和价值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途。
山东省联社成立后,在充分调研、科学诊断本省农信社实际的基础上,引入前沿的先进理念,从而确定了独具自身特色又具科学性、现代性、统一性的“一二三四六”发展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争创一流金融机构的奋斗目标;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双稳”经营理念;坚持风险防范优先、注重经济效益和持续协调发展三项原则;树立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四个面向”市场定位;加强信用工程、制度规范、电子网络、督查体系、员工队伍和企业文化六大建设,加快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
山东省农信社的这一发展目标,是一个兼具指向性、可操作性以及实际指导意义的企业发展价值体系。正是在这一目标引导下,五年来,山东省农信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改革发展成果。在产权改革方面,全省共完成县统一法人联社112家、农村合作银行17家、农村商业银行3家,产权改革模式探索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在业务经营方面,综合运用财务手段,夯实经营基础,最大限度消化历史包袱,盈利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09年3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623亿元,较2003年末增长1.71倍,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存款突破5000亿元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4198亿元,较2003年末增长1.41倍;农业贷款余额达到2734亿元,较2003年末增长1.51倍,农业贷款余额、新增额均占全省金融机构总额的95%以上。到2008年末,信通卡有效发卡量达834万张,比2003年末增加675万张,增长4.2倍。五年累计上缴各类税金78.7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支农篇——
围着市场转 跟着农民走
山东省联社成立以来,及时确立了“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提出了新增农业贷款占比不低于60%、农户贷款需求满足率逐年提高的 目标,引导县级联社积极完善支农服务体系,以增加产品服务功能、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创新担保方式、强化信用工程建设为重点,优先保证支农资金需求,为“三农”提供深层次、贴近式、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努力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探索一: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信状况和经营状况良好、企业管理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扶持特色产业、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向下辐射,从而打造“公司连市场、基地连公司、农户靠基地”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生产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信贷资金的收益放大效应和安全性。
探索二:扶持小企业和进城农民发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将农村地区开展信用评定、贷款上柜台、联户联保贷款等成熟经验做法“移植”、“嫁接”到对社区居民、进城农民、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中,积极开展信用社区、信用市场、信用工商户以及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活动,适时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探索三:支持城镇建设和涉农服务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根据农村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等建设需要,陆续推出一批专项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村城镇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涉农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产业融合。
创新篇——
农民乐享创新成果
近年来,山东省农信社以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为着眼点,把信用工程建设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全省积极推动文明信用工程建设。通过广泛宣传、逐村发动、政策倾斜等多种手段,使全省农村信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成为扩大支农信贷投入的有效途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家住山东临朐县李召村的傅绍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质朴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农村文明信用工程的特点:“穷也贷、富也贷,不讲信用不能贷”。一句话道出了如今农民用贷款证和城里人的信用卡一样,实质上是靠“信用”来贷款。
傅绍岱家的门檐上挂着“文明信用户”的牌子,今年他贷款2万元,建了一个高温大棚,预计还上贷款后,年底还能有 2万多元的收益。“建个大棚的成本是5万元,一下子拿出这些钱还真不容易。评上信用户,有了贷款证就方便了,十几分钟就从银行拿到了钱。”傅绍岱说。
农信社以村民之间对品德、信誉、从业和经济状况的相互了解为前提,评上文明信用户的5户之间联保,每户都能从银行贷到款,既解决了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也促进了农村的乡风建设。老百姓把能够获得像傅绍岱家那样的“文明信用户”的牌子作为一种荣耀,“谁家儿子娶媳妇、闺女出嫁,都愿意和‘文明信用户’做亲家。”傅绍岱告诉记者,当地甚至曾经出现过借“文明信用户”牌子娶亲的趣事。
傅绍岱简便、快捷的贷款经历,只是山东省农信社在全省推广文明信用工程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目前,这项工程已覆盖了齐鲁大地上的每一个乡村,截至今年3月末,农信社在全省共评定信用户741.43万户,约占全省农户的40%。
在扎实做好信用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山东省农信社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贷款担保模式——“村大联保体贷款”、“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彻底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金融发展的“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滨州阳信王下马村是当地有名的信用村,全村60余户人家全部都是文明信用户。由于家家户户都经营家具,在当地信用社的指导下,他们组成了一个大联保体后,农信社将每户授信额度扩大到10-30万,还款期限放宽到2年,利率也低于一般信用户30%以上,这些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王下马村家具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消化了本村的劳动力,还吸收了附近几个村的500余名劳动力,并且带动了运输业、加工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当地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民生篇——
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
在加快改革发展脚步,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始终把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当中。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发展生产的补贴力度,然而如何让农民及时、便利地领到补贴成了一个大难题。
为了给农民领取国家补贴提供便利,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主动请缨,与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合作,免费为农民开办“齐鲁惠农一本通”业务,将各类涉农财政补贴通过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络直接支付到为农户开立的“惠农一本通”账户上,确保了各类补贴资金能够准确、及时、透明地发放到农户手中,赢得了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多方好评。
目前,全省已累计发放“齐鲁惠农一本通”存折2000万本、代发各类补贴156亿元、业务量达到8600万户次,仅向农民免费提供的“齐鲁惠农一本通”工本费就达2000多万元。该项工作不仅是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在全国的首创,而且得到了财政部、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并为多个省份所借鉴。
此外,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还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及农村妇女创业,积极探索多种服务民生的举措,有效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省联社一位负责人表示,“经过五年的改革发展,全省农村信用社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这只是全省信用社改革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将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强化管理、改进服务,加快向‘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的一流金融机构迈进,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改革发展的新跨越。”